|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一、引言 | 第9-13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的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大陆学者研究状况综述 | 第10页 |
| ·台湾学者研究状况综述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 ·本文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 ·本文重点、难点 | 第11-12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二、台湾“修宪”的原因分析 | 第13-17页 |
| ·台湾内部因素的影响 | 第13-15页 |
| ·政治上:民进党等反对党要求变革的政治压力 | 第13-14页 |
| ·经济上:新兴台湾中产阶级对政治地位的要求 | 第14页 |
| ·台湾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的呼声 | 第14-15页 |
| ·李登辉个人为了集中权力的要求 | 第15页 |
| ·大陆及国际因素的影响 | 第15-17页 |
| ·中国大陆政治地位提升与改革开放的影响 | 第15-16页 |
| ·国际特别是美国要求台湾政治改革的压力 | 第16-17页 |
| 三、台湾七次“修宪”的内容 | 第17-30页 |
| ·第一次“修宪”(1991 年4 月)——宪法改革基本框架的雏形形成 | 第17-19页 |
| ·提供了台湾第二届中央民意代表产生的法源依据 | 第17-18页 |
| ·扩增“总统”职权 | 第18页 |
| ·为“勘乱”时期制定的相关法律做过渡性安排 | 第18页 |
| ·重视两岸关系的发展 | 第18-19页 |
| ·第二次“修宪”(1992 年5 月)——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 第19-21页 |
| ·对“总统”的相关规定 | 第19-20页 |
| ·对“中央政府”机构的调整 | 第20-21页 |
| ·修正地方“自治”事项,充实基本“国策” | 第21页 |
| ·第三次“修宪”(1994 年7 月)——政治体制改革面临根本性突破 | 第21-23页 |
| ·“总统”选举方式改为“人民直选制” | 第21-22页 |
| ·“国民大会”职权的重新规定及其他改动 | 第22-23页 |
| ·第四次“修宪”(1997 年7 月)——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转型基本完成 | 第23-25页 |
| ·“中央”政府体制改革 | 第23-24页 |
| ·“地方”制度改革 | 第24-25页 |
| ·第五次“修宪”(1999 年9 月)——被宣告无效的“修宪” | 第25-26页 |
| ·“国大自肥案” | 第25-26页 |
| ·“立法委员”任期延长 | 第26页 |
| ·第六次“修宪”(2000 年4 月)——“五权分立”的“宪政”根基动摇 | 第26-28页 |
| ·“国民大会”走向“虚级化” | 第27页 |
| ·取消大法官终身待遇制度及其他保障条款 | 第27-28页 |
| ·第七次“修宪”(2004 年6 月)——新的“宪法”制度确立 | 第28-30页 |
| ·立法委员选举制度改变 | 第28-29页 |
| ·废除“国民大会”,“公投入宪” | 第29页 |
| ·“总统”、“副总统”弹劾案处理程序 | 第29-30页 |
| 四、台湾当局七次“修宪”的特点分析 | 第30-40页 |
| ·宪法理论角度下台湾“修宪”的特点 | 第30-34页 |
| ·“修宪”既反映了台湾的“民主进程”,也暗含有“台独”倾向 | 第30-31页 |
| ·“修宪”过于频繁,“宪改”沦为台湾政党政治的工具 | 第31-33页 |
| ·“修宪”界限与未来政治体制不明 | 第33-34页 |
| ·李登辉时代六次“修宪”的特点 | 第34-37页 |
| ·以“修宪”为名,行“集权”之实 | 第35页 |
| ·各政治团体借“修宪”争夺政治资源 | 第35-36页 |
| ·将台湾开始引向“台独”深渊 | 第36-37页 |
| ·陈水扁“执政”后台湾第七次“修宪”特点 | 第37-40页 |
| ·民进党借此次“修宪”巩固政治地位 | 第38页 |
| ·提出“法理台独”,借“民主牌”制造“台独”的法理依据 | 第38-40页 |
| 五、台湾当局七次“修宪”的影响及未来发展分析 | 第40-45页 |
| ·对台湾本土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导致台湾岛内“族群”矛盾进一步激化 | 第40-41页 |
| ·开启了“去中国化”进程,出现了“国家认同感”的缺失 | 第41页 |
|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台湾特色“畸形”民主的出现 | 第41-42页 |
| ·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为两岸的统一进程制造了更多的障碍 | 第42页 |
| ·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法遏独”的进程 | 第42-43页 |
| ·台湾“宪法改革”的未来发展预测 | 第43-45页 |
| ·不再局限于修改“旧宪”,转而制定“新宪” | 第43页 |
| ·建立新的权力制衡体系 | 第43-44页 |
| ·“台独”分子会不遗余力的推进“台湾宪法”的制定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附录一:第一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一九九一年) | 第46-49页 |
| 附录二:第二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一九九二年) | 第49-54页 |
| 附录三:第三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一九九四年) | 第54-61页 |
| 附录四:第四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一九九七年) | 第61-70页 |
| 附录五:第五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一九九九年) | 第70-80页 |
| 附录六:第六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二〇〇〇年) | 第80-89页 |
| 附录七:第七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二〇〇四年) | 第89-98页 |
| 附录八:台湾司法院四九九号解释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