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灵敏度GPS接收技术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状况 | 第11-18页 |
|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18页 |
| ·论文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GPS 信号产生理论与室内信号特性分析 | 第20-33页 |
| ·GPS 信号产生理论 | 第20-23页 |
| ·GPS 信号构成 | 第20页 |
| ·传输载波 | 第20-21页 |
| ·P 码 | 第21-22页 |
| ·C/A 码 | 第22-23页 |
| ·导航电文 | 第23页 |
| ·室内环境GPS 信号特性分析 | 第23-32页 |
| ·信号特性分析 | 第24-31页 |
| ·对接收机产生的影响 | 第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高灵敏度GPS 接收机系统设计与算法实现 | 第33-81页 |
| ·高灵敏度GPS 接收技术研究平台设计与实现 | 第33-68页 |
| ·GPS 信号模拟与采集 | 第34-41页 |
| ·捕获 | 第41-47页 |
| ·跟踪 | 第47-55页 |
| ·导航电文提取 | 第55-63页 |
| ·伪距计算 | 第63-65页 |
| ·卫星位置计算 | 第65-66页 |
| ·定位解算 | 第66-68页 |
| ·高灵敏度GPS 接收机系统结构设计 | 第68-69页 |
| ·高灵敏度GPS 捕获 | 第69-76页 |
| ·高灵敏度GPS 捕获方法 | 第70-73页 |
| ·高灵敏度GPS 捕获策略 | 第73-75页 |
| ·实验结果 | 第75-76页 |
| ·高灵敏度GPS 跟踪 | 第76-77页 |
| ·高灵敏度GPS 跟踪策略 | 第76页 |
| ·高灵敏度GPS 跟踪策略流程设计 | 第76-77页 |
| ·实验结果 | 第77页 |
| ·多普勒补偿 | 第77-80页 |
| ·码多普勒补偿方法 | 第78-79页 |
| ·码多普勒补偿流程设计 | 第79-80页 |
| ·互相关减轻 | 第80页 |
| ·码相位测量精化 | 第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四章 高灵敏度GPS 互相关减轻技术的研究 | 第81-95页 |
| ·互相关减轻新算法 | 第84-87页 |
| ·理论分析与推导 | 第84-85页 |
| ·原理与具体实现 | 第85-87页 |
| ·与并行互相关减去法的对比 | 第87页 |
| ·实验效果 | 第87-93页 |
| ·并行互相关减去法 | 第87-89页 |
| ·基于频差因子的并行互相关减去法 | 第89-93页 |
| ·小结 | 第93-95页 |
| 第五章 高灵敏度GPS 码相位测量精化技术的研究 | 第95-106页 |
| ·相关峰精化新方法 | 第95-98页 |
| ·二阶最小二乘拟合精化法 | 第95-96页 |
| ·广义延拓逼近精化法 | 第96-98页 |
| ·最佳相关峰搜索模块设计 | 第98-100页 |
| ·模块参数 | 第98-99页 |
| ·模块设计框图 | 第99页 |
| ·工作流程 | 第99-100页 |
| ·实验效果 | 第100-102页 |
| ·二次曲线插值法精化效果 | 第100-101页 |
| ·二阶最小二乘拟合精化效果 | 第101页 |
| ·广义延拓逼近精化效果 | 第101-102页 |
| ·三角匹配精化效果 | 第102页 |
| ·效果对比 | 第102页 |
| ·性能分析 | 第102-105页 |
| ·精确性 | 第103页 |
| ·稳定性 | 第103页 |
| ·跟踪作用 | 第103-105页 |
| ·克拉美罗下限 | 第105页 |
| ·小结 | 第105-106页 |
| 第六章 仿真与分析 | 第106-118页 |
| ·高灵敏度GPS 捕获技术的分析与仿真 | 第106-116页 |
| ·理论分析 | 第106-113页 |
| ·效果对比 | 第113-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8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 ·总结 | 第118-119页 |
| ·展望 | 第119-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0-132页 |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