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引言 | 第9页 |
| ·区域持续性暴雨与局地短时强降水生成的环境条件 | 第9-13页 |
| ·大尺度环境条件 | 第9-10页 |
| ·中尺度系统特征 | 第10-11页 |
| ·城市边界层作用 | 第11-13页 |
| ·区域持续性暴雨与局地短时强降水的物理触发机制 | 第13-14页 |
| ·国内外对流天气研究的发展动态 | 第14-16页 |
| ·暴雨数值预报及进展 | 第16-19页 |
| ·本文重点研究的科学问题及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 ·论文重点研究工作 | 第19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北京区域持续性暴雨与局地短时强降水的基本特征 | 第21-27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天气气候特征 | 第21-23页 |
| ·时间分布 | 第22页 |
| ·空间分布 | 第22-23页 |
| ·热力、动力不稳定 | 第23-24页 |
| ·中、低层水汽及垂直切变 | 第24-25页 |
| ·总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731”、“801”降水的大尺度环境对比分析 | 第27-33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731”、“801”天气过程简介 | 第27-28页 |
| ·高低空系统配置 | 第28-30页 |
| ·热力、动力及水汽条件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731”、“801”降水的中尺度观测对比分析 | 第33-40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自动站风场 | 第33-35页 |
| ·对流雨团的卫星云图特征 | 第35-36页 |
| ·单站加密探空 | 第36-39页 |
| ·总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基于雷达资料同化反演方法的对比分析及机理研究 | 第40-68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雷达变分分析系统(VDRAS)简介 | 第40-48页 |
| ·基本原理 | 第40-43页 |
| ·技术方法 | 第43-45页 |
| ·系统参数及资料说明 | 第45-47页 |
| ·检验分析 | 第47-48页 |
| ·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 | 第48-58页 |
| ·雷达回波强度演变特征 | 第48-53页 |
| ·多普勒径向风场 | 第53-56页 |
| ·VAD 风廓线(VWP) | 第56-57页 |
| ·垂直累积液态水(VIL) | 第57-58页 |
| ·VDRAS 反演的边界层三维风、温场分析 | 第58-67页 |
| ·“731”物理量场分析 | 第58-60页 |
| ·“801” 边界层辐合线与风场演变特征 | 第60-63页 |
| ·“801” 温度场分析 | 第63-65页 |
| ·“801”垂直速度与温度的垂直剖面分析 | 第65-66页 |
| ·“801” 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初探 | 第66-67页 |
| ·总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8-72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68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68-70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70页 |
| ·问题以及进一步工作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