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行政法规制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及其行政法规制的正当性 | 第10-21页 |
(一) 政府间转移支付概述 | 第10-14页 |
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含义 | 第10-11页 |
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 | 第11-12页 |
3.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二)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范化 | 第14-17页 |
1.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 第15-16页 |
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范化与法治 | 第16-17页 |
(三) 政府间转移支付进行行政法规制的正当性 | 第17-21页 |
1.财政权与行政法的关系——中国特殊语境下 | 第17-18页 |
2.行政法规制的内涵 | 第18-19页 |
3.转移支付进行行政法规制的正当性 | 第19-21页 |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行政法学分析 | 第21-28页 |
(一) 政府间转移支付主体的行政法属性 | 第21-22页 |
1.行政主体的概念、构成及类型 | 第21页 |
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主体 | 第21-22页 |
(二)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权力辨析 | 第22-25页 |
1.财政权与行政权双重属性 | 第23-24页 |
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行政权内容 | 第24-25页 |
(三) 政府间转移支付行为的性质 | 第25-28页 |
1.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抽象行政行为 | 第25-26页 |
2.内部行政行为还是外部行政行为 | 第26-28页 |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制度比较 | 第28-41页 |
(一) 国外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第28-31页 |
1.美国 | 第28-29页 |
2.德国 | 第29-30页 |
3.日本 | 第30-31页 |
(二)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 第31-35页 |
1.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 | 第31-33页 |
2.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历史发展 | 第33-34页 |
3.现行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特征 | 第34-35页 |
(三)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存在问题 | 第35-38页 |
1.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不明确 | 第35页 |
2.转移支付的法律规范不完善,而且位阶太低 | 第35-36页 |
3.转移支付缺乏公共服务均等化作用 | 第36页 |
4.转移支付的管理体系不到位 | 第36-37页 |
5.转移支付的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四) 比较国内外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法律规定及意义 | 第38-41页 |
1.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的明确划分 | 第38页 |
2.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 | 第38页 |
3.设立专门的转移支付管理和分配机构 | 第38-39页 |
4.转移支付的标准公式化、客观化 | 第39页 |
5.明确转移支付目标,综合运用转移支付方式 | 第39-41页 |
四、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行政法规制的内容 | 第41-51页 |
(一) 规制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行政法原则 | 第41-43页 |
1.依法行政原则 | 第41页 |
2.比例原则 | 第41-42页 |
3.不当联结禁止原则 | 第42-43页 |
(二) 规制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行政程序 | 第43-47页 |
1.信息公开制度 | 第43-44页 |
2.行政回避制度 | 第44-46页 |
3.行政协商制度 | 第46-47页 |
(三) 行政监督与行政救济制度 | 第47-51页 |
1.行政监督的内容 | 第47-48页 |
2.行政公益诉讼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