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绘画艺术史论文

民族绘画之路--“新浙派”中国画的历史渊源与特征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9页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二、“新浙派”中国画的研究现状第13-18页
 三、“新浙派”中国画的研究意义第18-19页
第一章 “新浙派”中国画及其历史渊源第19-35页
 第一节 作为画派的“新浙派”第19-31页
  一、画派:历史的演变与认知第19-25页
  二、“新浙派”:现代教育体制下的特殊产物第25-31页
 第二节 “新浙派”中国画的地域环境与历史渊源第31-35页
  一、地域环境与审美取向第31-32页
  二、人文传统与历史渊源第32-35页
第二章 “新浙派”中国画的源起与艺术思想第35-54页
 第一节 国立艺术院与“新浙派”的民族绘画思想第35-42页
  一、国立艺术院的成立与林风眠的艺术思想第35-39页
  二、潘天寿的艺术思想第39-41页
  三、白社与抗战时期国立艺术院中西绘画的分科教育第41-42页
 第二节 “新浙派”人物画与“新浙派”中国画的民族立场第42-48页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美术的形势第42-44页
  二、“新浙派”人物画的“突围”第44-48页
 第三节 浙江美术学院与“双峰论”第48-54页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的民族绘画教育思想与“双峰论”第48-50页
  二、人、山、花分科及书法的实践教育第50-51页
  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浙江美术学院与“两端深入”第51-54页
第三章 “新浙派”中国画的艺术实践第54-84页
 第一节 觉醒与维护——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的花鸟画创作实践第54-61页
  一、潘天寿的花鸟画创作实践第55-57页
  二、诸乐三、吴茀之、陆抑非的花鸟画创作实践第57-61页
 第二节 内省与外化——黄宾虹、顾坤伯、陆俨少、余任天的山水画创作实践第61-69页
  一、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实践第61-64页
  二、顾坤伯、陆俨少、余任天的山水画创作实践第64-69页
 第三节 通变与拓展——方增先、周昌谷、李震坚、顾生岳、宋忠元的人物画创作实践第69-84页
  一、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的写意人物画创作实践第69-72页
  二、顾生岳、宋忠元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实践第72-84页
第四章 “新浙派”中国画的艺术特征第84-111页
 第一节 “文脉传承”——选择性临摹第84-88页
  一、对临摹的重视与要求第84-86页
  二、临摹的步骤与选择第86-88页
  三、对笔墨的关注与把握第88页
 第二节 “取舍由心”——中国式写生第88-93页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认识与理解第89-90页
  二、“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之动态式写生第90-91页
  三、“造化在手,取舍由心”之自由式写生第91-93页
 第三节 “书画同源”——书法性笔墨第93-99页
  一、金石、碑学与帖学的笔墨实践第94-95页
  二、书法对笔墨的规范与提升第95-97页
  三、黄宾虹的“太极笔法”观第97-98页
  四、笔墨的锤炼与修养第98-99页
 第四节 “厚积薄发”——学者型画家第99-103页
  一、传统文化的全面修养第99-101页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101-102页
  三、人品与画品的统一第102-103页
 第五节 “推陈出新”——开放性传统第103-111页
  一、开放性视野与学术精神第103-104页
  二、“传统出新”的时代选择第104-105页
  三、艺术实践的创造与超越第105-111页
结语第111-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2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纸箱设计系统
下一篇:奥斯丁小说的女性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