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综述 | 第11-24页 |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第11-24页 |
1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2 从脾胃论治胸痹的中医认识 | 第16-17页 |
3 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现代机理研究 | 第17-21页 |
4 从脾胃论治胸痹的临床应用 | 第21-24页 |
临床研究 | 第24-52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4页 |
2 诊断及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4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4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3 观察方法 | 第25页 |
4 数据录入 | 第25-26页 |
5 统计方法 | 第26-28页 |
·频数分析(Frequencies) | 第26页 |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 第26-27页 |
·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 | 第27页 |
·Logistic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 第27页 |
·相关性分析(correlate analysis) | 第27-28页 |
6 结果 | 第28-52页 |
·症状及舌脉分布情况 | 第28-34页 |
·症状分布情况 | 第28-31页 |
·舌脉分布情况 | 第31-34页 |
·涉及的脏腑及证型分布情况 | 第34-35页 |
·胸痹各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胸痹各证型的典型症状分析 | 第36-38页 |
·心脾两虚 | 第36-37页 |
·痰浊内阻 | 第37页 |
·中气不足 | 第37页 |
·气阴两虚 | 第37-38页 |
·胸痹治疗前后的疗效分析 | 第38页 |
·胸痹各证型的常用方剂 | 第38-42页 |
·心脾两虚 | 第39页 |
·湿热内阻 | 第39页 |
·痰浊内阻 | 第39-40页 |
·中气不足 | 第40页 |
·气阴两虚 | 第40-41页 |
·肝气郁结 | 第41页 |
·肝脾不和 | 第41页 |
·胆胃不和 | 第41-42页 |
·痰瘀互结 | 第42页 |
·常见症状的药物加减应用 | 第42-44页 |
·不寐 | 第42-43页 |
·肠鸣 | 第43页 |
·腹泻 | 第43页 |
·眩晕 | 第43页 |
·多梦 | 第43-44页 |
·药物使用情况 | 第44-52页 |
·药物使用频数 | 第44-45页 |
·用药种类情况 | 第45-46页 |
·药物因子分析的因子载荷及分类 | 第46-48页 |
·药物之间关联分析 | 第48-52页 |
讨论 | 第52-77页 |
1 从临床症状分析看脾胃与胸痹的关系 | 第52-53页 |
2 从证候分布看脾胃与胸痹的关系 | 第53-56页 |
·心脾两虚证与脾胃的关系 | 第53-54页 |
·湿热内阻与脾胃的关系 | 第54-55页 |
·痰浊内阻与脾胃的关系 | 第55页 |
·中气不足与胸痹的关系 | 第55页 |
·胸阳不振与脾胃的关系 | 第55页 |
·血瘀与脾胃的关系 | 第55-56页 |
·痰瘀互结与脾胃的关系 | 第56页 |
3 胸痹各证型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4 胸痹各证型的典型症状 | 第57-58页 |
5 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疗效 | 第58-59页 |
6 胸痹各证型的常用方剂 | 第59-64页 |
·心脾两虚 | 第59-60页 |
·湿热内阻 | 第60-61页 |
·痰浊内阻 | 第61页 |
·中气不足 | 第61-62页 |
·气阴两虚 | 第62页 |
·肝气郁结 | 第62-63页 |
·肝脾不和 | 第63页 |
·胆胃不和 | 第63-64页 |
·痰瘀互结 | 第64页 |
7 常见症状的药物加减应用 | 第64-65页 |
8 路老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 | 第65-77页 |
·调理脾胃以斡旋气机 | 第65-67页 |
·调理脾胃以化痰祛湿宣痹 | 第67-71页 |
·调理脾胃以助气血之源 | 第71-72页 |
·调理脾胃以宁心定志 | 第72-74页 |
·调理脾胃以安五脏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表——胸痹临床症状评分表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