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缩略符号表 | 第9-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HLB生物学特性 | 第10-15页 |
| ·病原研究 | 第10-11页 |
| ·病原菌分类 | 第11-12页 |
| ·症状 | 第12页 |
| ·分布 | 第12-13页 |
| ·寄主范围 | 第13-15页 |
| ·传播途径 | 第15页 |
| ·诊断方法 | 第15-18页 |
| ·田间诊断与指示植物鉴定 | 第15页 |
| ·电镜观察 | 第15-16页 |
| ·血清学反应 | 第16页 |
| ·探针技术 | 第16页 |
| ·PCR检测 | 第16-18页 |
| ·防治 | 第18-20页 |
| ·几种防治技术的研究 | 第18页 |
| ·当前主要防治方法 | 第18-20页 |
| 第2章 引言 | 第20-22页 |
| 第3章 中国八省柑桔HLB病原菌种类检测 | 第22-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 ·常用储备液及缓冲液 | 第23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 ·提取总核酸 | 第24页 |
| ·HLB亚洲种和非洲种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4页 |
| ·HLB美洲种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4-26页 |
| ·巴西HLB样品的检测 | 第26页 |
| ·中国八省柑桔样品HLB病原菌种类检测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 ·HLB亚洲种和非洲种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6-28页 |
| ·HLB美洲种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8-29页 |
| ·巴西HLB样品检测 | 第29-30页 |
| ·中国八省柑桔样品HLB种类检测 | 第30-38页 |
| 第4章 中国HLB 16S rDNA REF-SSCP分析及其基因组部分序列分析 | 第38-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8页 |
| ·常用储备液及缓冲液 | 第38-39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3页 |
| ·中国HLB亚洲种16S rDNA限制酶切指纹-单链构象多态性(REF-SSCP)分析 | 第39-40页 |
| ·中国HLB亚洲种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 ·中国HLB亚洲种16S/23S核糖体间隔区序列分析 | 第41页 |
| ·中国HLB亚洲种β操纵子上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 第41页 |
| ·中国HLB美洲种16S rDNA部分序列克隆测定 | 第41-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 ·HLB亚洲种16S rDNA REF-SSCP | 第43-44页 |
| ·中国HLB亚洲种部分基因序列分析 | 第44-46页 |
| ·中国HLB美洲种16S rDNA部分序列克隆测定 | 第46-48页 |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52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讨论 | 第48-52页 |
| ·HLB不同种的PCR检测体系 | 第48-49页 |
| ·中国八省柑桔样品HLB病原菌检测 | 第49-50页 |
| ·中国HLB亚洲种种内分化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 附录1:整理的中国八省HLB亚洲种16S rDNA引物OI1、OI2c扩增片段测序结果: | 第60-64页 |
| 附录2:整理的中国八省HLB亚洲种16S/23S核糖体间隔区引物OI2、23S1扩增片段测序结果: | 第64-66页 |
| 附录3:整理的中国八省HLB亚洲种β操纵子上核糖体蛋白基因引物A2、J5扩增片段测序结果: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