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 国内外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0-26页 |
·化感作用的概念 | 第10页 |
·化感物质的概念和种类 | 第10页 |
·释放途径 | 第10-12页 |
·化感作用的特点 | 第12-13页 |
·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化感物质的提取方法 | 第14-16页 |
·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方法 | 第16-19页 |
·化感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 第19-20页 |
·化感物质的鉴定和测试 | 第20页 |
·化感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20-25页 |
·化感作用强弱的表达 | 第25页 |
·化感作用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甘肃省重要中草药他感作用研究 | 第28-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材料处理 | 第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2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蒙古黄芪水浸液对四种受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 第30页 |
·党参水浸液对四种受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 第30-32页 |
·甘草水浸液对四种受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 第32页 |
·黄芩水浸液对四种受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 第32-33页 |
·四种供体植物水浸液的化感作用比较 | 第33-34页 |
4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蒙古黄芪自毒作用研究 | 第36-43页 |
1 蒙古黄芪概述 | 第37-38页 |
·蒙古黄芪的特性 | 第37页 |
·蒙古黄芪根的化学成分 | 第37-3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材料处理 | 第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3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不同浓度的蒙古黄芪地上部分水浸液对自身幼苗生长和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浓度的蒙古黄芪根的水浸液对自身幼苗生长和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器官的蒙古黄芪水浸液对自身幼苗生长和种子萌发的综合作用 | 第40-41页 |
5 讨论 | 第41-43页 |
·蒙古黄芪自毒作用大小评价 | 第41页 |
·蒙古黄芪自毒作用的效益评价 | 第41-42页 |
·蒙古黄芪自毒作用的防御措施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蒙古黄芪根自毒物质的初步分离 | 第43-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页 |
·材料处理 | 第43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生物测定方法 | 第44页 |
·乙酸乙酯浸膏的进一步分离方法 | 第44页 |
·乙酸乙酯浸膏的酸碱萃取分离法 | 第44页 |
3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4 实验流程 | 第45-46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不同萃取馏分对蒙古黄芪根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萃取馏分对蒙古黄芪苗高的影响 | 第47页 |
·柱层析分离结果 | 第47页 |
·酸碱萃取分离结果 | 第47页 |
·酸碱萃取得到的四种组分的生物检测 | 第47-48页 |
6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蒙古黄芪根的水提液乙酸乙酯萃取相中酸性组分对自身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0-55页 |
1 材料制备 | 第5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50页 |
·根系活力(TTC)测定 | 第50-51页 |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 | 第51页 |
·质膜透性的测定 | 第51页 |
3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5 讨论 | 第52-55页 |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52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52页 |
·MDA 含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根系活力的变化 | 第53页 |
·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 第53页 |
·质膜透性的变化 | 第53-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