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6页 |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16-18页 |
| 文献综述 | 第18-50页 |
| 第一章 兔出血症研究进展 | 第19-37页 |
| 1 兔出血症的病原 | 第19-22页 |
| ·病毒的分类 | 第19页 |
|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19-21页 |
| ·病毒的致病力 | 第21-22页 |
| 2 兔出血症的诊断 | 第22-24页 |
| ·病理学检查 | 第22页 |
| ·电镜检查 | 第22-23页 |
| ·红细胞凝集试验 | 第23页 |
| ·间接血凝试验(IHA) | 第23页 |
| ·免疫学方法 | 第23-24页 |
| ·核酸检测 | 第24页 |
| ·其它方法 | 第24页 |
| 3 兔出血症的防控 | 第24-28页 |
| ·组织灭活苗 | 第24-25页 |
| ·细胞培养疫苗 | 第25-26页 |
| ·基因工程苗 | 第26-28页 |
| ·免疫程序 | 第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7页 |
| 第二章 兔出血症疫苗佐剂和中药佐剂的研究进展 | 第37-47页 |
| 1 免疫佐剂的分类 | 第37-38页 |
| 2 兔出血症疫苗的常用佐剂 | 第38-41页 |
| ·铝盐佐剂和油佐剂 | 第38-39页 |
| ·中药类免疫增强剂 | 第39-40页 |
| ·囊素类免疫增强剂 | 第40页 |
| ·其它类免疫增强剂 | 第40-41页 |
| 3 中药佐剂的研究进展 | 第41-43页 |
| ·多糖 | 第41-42页 |
| ·皂甙 | 第42页 |
| ·黄酮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第三章 本研究的选题和目的意义 | 第47-50页 |
| 1 幼兔出血症免疫程序研究的迫切性 | 第47页 |
| 2 中药作为免疫佐剂的可能性 | 第47-48页 |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试验研究 | 第50-126页 |
| 第四章 华东三省RHD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第51-7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7页 |
| ·样品 | 第52-53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3页 |
| ·RT-PCR方法的建立 | 第53-56页 |
| ·流行病学调查 | 第56页 |
| ·数据分析 | 第56-57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57-64页 |
| ·RT-PCR方法的建立 | 第57-61页 |
| ·兔肉产品的检测 | 第61页 |
| ·兔鼻拭子样品的阳性检出率 | 第61-63页 |
| ·分离三株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 | 第63-64页 |
| 3 讨论 | 第64-65页 |
| ·关于兔出血症病毒(RHDV)在华东三省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第64-65页 |
| ·RT-PCR方法的建立 | 第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第五章 幼兔RHDV三个分离株的基因序列、致病性和免疫原性比较 | 第70-8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1-75页 |
| ·病毒 | 第71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1页 |
| ·试剂配置 | 第71-72页 |
| ·病毒的处理 | 第72页 |
| ·疫苗的制备 | 第72页 |
| ·病毒RNA的提取 | 第72页 |
| ·RHDV VP60基因序列的比较 | 第72-74页 |
| ·分离毒株的致病性比较 | 第74页 |
| ·分离毒株的免疫原性试验 | 第74页 |
| ·血清交叉血凝试验 | 第74页 |
| ·数据处理 | 第74-75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75-79页 |
| ·RT-PCR扩增结果 | 第75页 |
| ·测序结果 | 第75页 |
| ·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 | 第75-77页 |
| ·各毒株之间的遗传进化树 | 第77页 |
| ·分离毒株的致病性比较 | 第77-78页 |
| ·分离毒株的免疫原性比较 | 第78-79页 |
| 3 讨论 | 第79-81页 |
| ·幼兔出血症发病状况 | 第79页 |
| ·分离毒株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比较 | 第79-80页 |
| ·分离毒株的致病性比较 | 第80页 |
| ·分离毒株的免疫原性比较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第六章 免疫日龄对兔病毒性出血症抗体水平产生的影响 | 第85-9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5-87页 |
| ·材料 | 第85-86页 |
| ·攻毒试验 | 第86页 |
| ·不同日龄兔母源抗体水平的测定 | 第86页 |
| ·不同日龄兔免疫试验 | 第86页 |
| ·抗体效价测定方法 | 第86页 |
| ·数据处理 | 第86-87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87-88页 |
| ·不同抗体效价水平的保护效果 | 第87页 |
| ·不同日龄兔母源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 | 第87-88页 |
| ·不同日龄兔免疫后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 | 第88页 |
| 3 讨论 | 第88-89页 |
| ·抗体效价与保护率的关系 | 第88页 |
| ·母源抗体的动态变化 | 第88-89页 |
| ·免疫日龄对抗体峰值和有效保护时间的影响 | 第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 第七章 幼兔出血症(RHD)免疫程序的研究 | 第91-9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1-93页 |
| ·材料 | 第91-92页 |
| ·不同免疫剂量和日龄免疫试验 | 第92页 |
| ·免疫程序比较试验 | 第92页 |
| ·抗体效价测定方法 | 第92页 |
| ·数据处理 | 第92-93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93-95页 |
| ·35日龄兔不同剂量组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93页 |
| ·40日龄兔不同剂量组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93-94页 |
| ·45日龄兔不同剂量组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94-95页 |
| ·不同免疫程序的抗体效价比较 | 第95页 |
| 3 讨论 | 第95-96页 |
| ·免疫剂量和免疫日龄对抗体效价的影响 | 第95-96页 |
| ·不同免疫程序对抗体效价产生的影响 | 第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第八章 中药佐剂对RHD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 第99-11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0-102页 |
| ·中药佐剂、疫苗和试剂 | 第100-101页 |
| ·动物及分组处理 | 第101页 |
|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第101页 |
| ·抗体效价测定方法 | 第101页 |
|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第101-102页 |
| ·数据处理 | 第102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102-105页 |
|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102-104页 |
| ·血清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 | 第104页 |
|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 ·攻毒保护效果 | 第105页 |
| 3 讨论 | 第105-107页 |
| ·中药佐剂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105页 |
| ·中药佐剂对抗体效价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 ·中药佐剂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106页 |
| ·关于半量抗原中药佐剂的免疫效果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 第九章 中药佐剂对兔淋巴细胞转化及其IFN-γ、IL-10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12-12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7页 |
| ·中药佐剂、试剂和仪器 | 第113-114页 |
| ·试剂配置 | 第114页 |
| ·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第114-115页 |
| ·Real-time PCR检测IFN-γ、IL-10 mRNA方法的建立 | 第115-116页 |
| ·IFN-γ、IL-10 mRNA表达的测定 | 第116-117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117-120页 |
|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117-118页 |
| ·Real time PCR检测IFN-γ、IL-10 mRNA方法的建立 | 第118-120页 |
| ·淋巴细胞IFN-γ、IL-10 mRNA表达的变化 | 第120页 |
| 3 讨论 | 第120-122页 |
| ·中药佐剂对体外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 ·中药佐剂对细胞因子mRNA的影响 | 第121页 |
| ·关于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 全文结论 | 第126-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8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