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宁、沪、杭三角区生产者服务业错位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研究背景第8-9页
     ·世界经济发展服务化趋势第8页
     ·我国以长三角经济区为首的制造业基地需要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第8-9页
   ·文献综述第9-14页
     ·国外学者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第10-12页
     ·国内对于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第12-13页
     ·生产者服务业研究发展趋势第13-14页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第14-15页
     ·研究意义第14-15页
     ·研究目的第15页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第15-16页
     ·研究思路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研究工具第16页
   ·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6-17页
第二章 生产者服务业基本概念第17-24页
   ·生产者服务的内涵、特点及作用第17-19页
     ·生产者服务的内涵第17页
     ·生产者服务的特点第17-18页
     ·生产者服务的作用第18-19页
   ·生产者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和分类第19-24页
     ·生产者服务业的内涵、特点第19-20页
     ·生产者服务业的分类第20-24页
第三章 与本文相关的生产者服务业理论第24-29页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第24-27页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内容第24-25页
     ·生产者服务业对城市及区域经济的作用第25-27页
   ·城市层级理论第27-29页
     ·生产者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的辐射作用第27页
     ·城市层级的划分第27-29页
第四章 上海生产者服务业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第29-35页
   ·生产者服务业辐射效应模型建立第29-34页
     ·模型样本和变量的选取第29-30页
     ·变量的重新定义第30-31页
     ·模型的估计和实证分析第31-32页
     ·EVIEWS5.1 模型输出结果及模型检验第32-33页
     ·实证分析结果第33-34页
   ·结论第34-35页
第五章 宁、沪、杭地区各个城市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第35-57页
   ·描述地区行业比较优势的区位商指标的选取第35-38页
     ·区位商指标的定义第35-36页
     ·区位商指标描述地区间行业比较优势的优点第36-37页
     ·贸易比率指标的形成第37页
     ·描述生产者服务业状况的辅助指标及指标计算样本数据的选取第37-38页
   ·宁、沪、杭三角区各城市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第38-54页
     ·核心城市——上海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状况及优势第38-42页
     ·二级城市(兼省会城市)——杭州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状况及优势第42-45页
     ·二级城市(兼省会城市)——南京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状况及优势第45-47页
     ·二级城市(制造业城市)——宁波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状况及优势第47-49页
     ·二级城市(制造业城市)——苏州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状况及优势第49-52页
     ·二级城市(制造业城市)——无锡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状况及优势第52-54页
   ·宁、沪、杭三角区生产者服务业对比分析第54-57页
     ·各城市生产者服务业规模和结构对比分析第54-55页
     ·生产者服务业行业比较优势对比分析第55-57页
第六章 宁、沪、杭三角区生产者服务业错位发展的建议措施第57-66页
   ·宁、沪、杭地区生产者服务业错位发展分析必要性分析第57-58页
     ·宁、沪、杭三角区制造业的发展及各城市功能的提升需要生产者服务业的错位发展第57-58页
     ·宁、沪、杭三角区上海城市功能的发挥需要在区内形成生产者服务业的错位发展第58页
   ·宁、沪、杭三角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错位发展规划第58-60页
     ·核心城市——上海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方向第59页
     ·二级城市——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及浙江的杭州、宁波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方向第59-60页
   ·宁、沪、杭三角区生产者服务业错位发展的具体方向第60-66页
     ·上海生产者服务业错位的发展的具体方向第60-61页
     ·二级城市生产者服务业错位发展的具体方向第61-63页
     ·宁、沪、杭三角区生产者服务业错位发展的建议第63页
     ·宁、沪、杭三角区生产者服务业错位发展的政策措施第63-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74-75页
附表第75-79页
后记第79-80页
详细摘要第8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时间序列在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中的应用
下一篇:女性痤疮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证候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