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 2 建设工程领域工程款拖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8-31页 |
| ·建设工程领域工程款拖欠的定义 | 第18-19页 |
| ·建设工程领域工程款拖欠的现状 | 第19-20页 |
| ·建设工程领域工程款拖欠的特点 | 第20-24页 |
| ·债务链复杂 | 第20页 |
| ·牵涉项目广,拖欠时间长 | 第20-21页 |
| ·政府投资项目拖欠严重 | 第21-23页 |
|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不足 | 第23页 |
| ·三峡库区项目拖欠严重 | 第23-24页 |
| ·建设工程领域工程款拖欠的危害 | 第24-26页 |
|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阻碍企业发展 | 第24页 |
| ·破坏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利益 | 第24-25页 |
| ·滋生腐败,埋下工程质量隐患 | 第25页 |
| ·引发社会信用危机 | 第25-26页 |
| ·建设工程领域拖欠工程款的成因分析 | 第26-30页 |
| ·建筑市场竞争不规范 | 第26页 |
| ·部分地方急于求成,负债建设 | 第26-27页 |
| ·缺乏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 | 第27页 |
| ·建设资金流向缺乏必要的监管 | 第27-28页 |
| ·建筑市场的法制不健全 | 第28-29页 |
| ·法律意识淡薄,守法意识不强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当前解决建设工程领域工程款拖欠问题的措施及其评价 | 第31-40页 |
| ·《合同法》规定的解决措施 | 第31-33页 |
| ·企业自行解决 | 第31-32页 |
| ·司法解决 | 第32-33页 |
| ·行政解决手段 | 第33-35页 |
| ·对解决措施的评价 | 第35-39页 |
| ·自行解决机制失效 | 第35-36页 |
| ·司法解决耗时费力 | 第36-37页 |
| ·行政手段相对有效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解决建设工程领域工程款拖欠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 第40-52页 |
|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40-42页 |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40-41页 |
| ·产权理论 | 第41页 |
| ·国家理论 | 第41页 |
| ·制度理论 | 第41-42页 |
| ·建设工程合同的特点及实施机制 | 第42-43页 |
| ·建设工程合同的不完全性 | 第42页 |
| ·契约的实施机制 | 第42-43页 |
| ·建设工程合同实施机制的比较 | 第43-45页 |
| ·契约的私人自我实施机制失效 | 第43-44页 |
| ·私人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低效率 | 第44页 |
| ·国家作为契约第三方的实施机制的选择 | 第44-45页 |
| ·行政手段主导的制度选择 | 第45页 |
| ·产生的新问题及制度分析 | 第45-51页 |
| ·产生的新问题 | 第46-47页 |
| ·政策实施过程中低效率的制度分析 | 第47-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建立防止建设工程领域工程款拖欠问题的长效机制 | 第52-63页 |
|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 第52-54页 |
| ·建立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听证制度 | 第52-54页 |
| ·建立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 第54页 |
| ·建立有限政府,培育市场竞争主体 | 第54页 |
| ·拓宽融资渠道 | 第54-58页 |
| ·发行市政债券 | 第54-55页 |
| ·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 | 第55-57页 |
| ·加快民间资本的引入,拓宽房地产开发的融资渠道 | 第57-58页 |
| ·完善法规制度,增强法律意识 | 第58-59页 |
| ·修改《建筑法》相关规定 | 第58页 |
| ·完善《合同法》第286 条规定 | 第58-59页 |
| ·培养当事人良好的法律意识,完善索赔处理机制 | 第59页 |
| ·完善信用约束机制,推行担保制度 | 第59-61页 |
| ·健全建设领域信用管理制度 | 第59-60页 |
| ·积极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 第60-61页 |
| ·加强对工程竣工结算的监管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3-64页 |
|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 ·讨论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