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s | 第9-14页 |
| Abbreviations | 第14-15页 |
| 前言 | 第15-17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 1 丹参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 2 丹参的人工培养及代谢工程研究 | 第20-24页 |
| 3 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的酶 | 第24-32页 |
| 4 丹参次生代谢相关酶基因的克隆策略 | 第32-34页 |
| 5 实验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7-141页 |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汇总) | 第37-52页 |
| ·材料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52页 |
| ·诱导子的制备 | 第37-38页 |
| ·丹参酮类成分HPLC含量测定 | 第38页 |
| ·总RNA的提取 | 第38-40页 |
| ·芯片杂交、扫描及数据分析 | 第40-43页 |
| ·cDNA全长的RACE技术克隆 | 第43-46页 |
| ·克隆测序 | 第46-49页 |
| ·SYB-GREEN荧光定量PCR | 第49-52页 |
| 第2章 诱导子对悬浮培养丹参毛状根丹参酮类成分积累影响 | 第52-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 ·实验结果 | 第52-5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6-58页 |
| 第3章 丹参毛状根RNA的提取、cDNA芯片杂交及分析 | 第58-7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 ·实验结果 | 第59-76页 |
| ·总RNA的提取结果 | 第59-60页 |
| ·芯片杂交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60-64页 |
| ·实验数据的筛选 | 第64-65页 |
| ·测序结果 | 第65页 |
| ·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5-74页 |
| ·荧光定量PCR对芯片结果的验证 | 第74-7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6-78页 |
| 第4章 丹参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 | 第78-84页 |
| ·总RNA的提取 | 第78页 |
| ·丹参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相关基因cDNA全长的RACE克隆 | 第78-81页 |
| ·RACE-PCR产物的克隆测序 | 第81-8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83-84页 |
| 第5章 丹参有效成分代谢相关酶基因特性分析 | 第84-131页 |
| ·丹参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SmAACT)基因的克隆分析 | 第84-93页 |
| ·丹参4-(5’-焦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藓醇激酶(SmCMK)基因的克隆分析 | 第93-102页 |
| ·丹参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SmIPPI)基因的克隆分析 | 第102-110页 |
| ·丹参法呢基焦磷酸合酶(SmFPPS)基因的克隆分析 | 第110-119页 |
| ·丹参内根-贝壳杉烯合酶(SmKS)基因的克隆分析 | 第119-13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30-131页 |
| 第6章 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分析 | 第131-138页 |
| ·材料的培养及诱导子处理 | 第1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131-132页 |
| ·实验结果 | 第132-13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36-138页 |
| 第7章 丹参酮类成分次生代谢途径的推导 | 第138-141页 |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141-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第152-154页 |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