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柑桔黄龙病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 ·HLB 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目前HLB 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2 柑桔黄龙病及其检测方法 | 第14-29页 |
| ·柑桔黄龙病 | 第14-23页 |
| ·历史资料 | 第15页 |
| ·韧皮部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 ·木虱媒介的生物学特征 | 第16-19页 |
| ·寄主植物 | 第19-21页 |
| ·地理分布 | 第21页 |
| ·经济影响 | 第21-22页 |
| ·黄龙病的防治 | 第22-23页 |
| ·检测技术 | 第23-29页 |
| ·基于症状的诊断 | 第23-24页 |
| ·生化和镜检的方法 | 第24页 |
| ·血清学诊断 | 第24页 |
| ·分子诊断 | 第24-29页 |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9-41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29-31页 |
| ·植物和木虱样品 | 第29页 |
| ·微生物样品 | 第29-30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0页 |
| ·常用储备液及缓冲液 | 第30-31页 |
| ·主要仪器和软件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41页 |
| ·样品的制备和DNA 的提取 | 第31-35页 |
| ·DNA 浓度测定 | 第35页 |
| ·PCR 检测体系的优化与建立 | 第35-36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6-38页 |
| ·柑桔黄龙病的实际检测与果园动态监测 | 第38-39页 |
| ·数据处理 | 第39-41页 |
| 4 结果 | 第41-59页 |
| ·荧光定量PCR 检测体系的性能表现 | 第41-44页 |
| ·TaqMan 探针法 | 第41-43页 |
| ·SYBR Green I 荧光染料法 | 第43-44页 |
| ·常规PCR 与荧光定量PCR 的检测性能比较 | 第44-45页 |
| ·田间样品检测 | 第45-47页 |
| ·应用荧光定量PCR 方法研究HLB 病原和寄主植物之间关系 | 第47-55页 |
| ·柑桔叶片中脉中含菌量周年变化 | 第47-49页 |
| ·HLB 病原菌在染病柑桔植株各部分的分布情况 | 第49-51页 |
| ·HLB 症候学相关研究 | 第51-54页 |
| ·HLB 与其它寄主植物的关系 | 第54-55页 |
| ·应用荧光定量PCR 方法研究HLB 病原和媒介木虱之间关系 | 第55-59页 |
| ·木虱体内病原菌含量周年变化 | 第55-56页 |
| ·病原菌在木虱各部分中的分布情况 | 第56-57页 |
| ·木虱田间危害程度周年变化情况 | 第57-59页 |
| 5 讨论 | 第59-65页 |
| ·PCR 检测体系的比较与评价 | 第59-60页 |
| ·动态监测HLB 病原在寄主植物中的分布与变化 | 第60-63页 |
| ·病原菌在柑桔病株内的分布 | 第60-61页 |
| ·柑桔中脉中病原菌含量周年变化 | 第61页 |
| ·症候学相关研究 | 第61-62页 |
| ·其它可能的寄主植物 | 第62-63页 |
| ·动态监测HLB 病原在媒介木虱体内的分布与变化 | 第63-65页 |
| ·木虱田间危害程度周年变化情况 | 第63-64页 |
| ·木虱传毒机制模型 | 第64-65页 |
| 6 主要结论和后续工作建议 | 第65-67页 |
|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 ·后续工作建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 附录A | 第77-78页 |
| 附录B | 第78-79页 |
| 附录C | 第79-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