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区域概述 | 第9-10页 |
·福州市自然环境 | 第9-10页 |
·福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 第10页 |
·福州市社会经济状况 | 第10页 |
·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基础 | 第10-15页 |
·相关概念体系 | 第10-12页 |
·基本理论导入 | 第12-15页 |
·环城游憩带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国外环城游憩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国内环城游憩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实践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样本选择与研究手段集成 | 第20-21页 |
·样本选择 | 第20页 |
·研究手段集成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资料采集途径 | 第20页 |
·研究工具 | 第20页 |
·研究、计量方法 | 第20-21页 |
第3章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 | 第21-53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概况 | 第21-24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区域分析 | 第24-34页 |
·晋安区 | 第24-25页 |
·长乐市 | 第25-26页 |
·连江县 | 第26-27页 |
·罗源县 | 第27-28页 |
·马尾区 | 第28-29页 |
·闽侯县 | 第29-30页 |
·闽清县 | 第30-31页 |
·平潭县 | 第31-32页 |
·永泰县 | 第32-33页 |
·福清市 | 第33-34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 第34-45页 |
·旅游地分类法及福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划分 | 第35-37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区域分析 | 第37-43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各类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研究 | 第43-45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等级规模与空间结构特征 | 第45-52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等级规模特征 | 第46-48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等级规模与空间结构研究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 | 第53-62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特征 | 第54-60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发展阶段划分 | 第54-55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 第55-59页 |
·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发展阶段变化 | 第59-60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60-61页 |
·福州市狭窄的自然地域束缚了其圈层结构演变 | 第60页 |
·福州市环城游憩带发展导向主要是资源导向,而不是市场导向 | 第60页 |
·政策、宏观趋势的推动作用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2-64页 |
附录一 | 第64-65页 |
附录二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