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基本建设经济论文--基本建设投资与经济效益论文

基于BOT融资模式的工程项目创新性管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导言第11-16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一、选题背景第11页
  二、存在问题及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1-13页
 第二节 研究框架第13-16页
  一、系统理论研究层面第14-15页
  二、综合模型构建层面第15页
  三、成功案例分析层面第15-1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6-31页
 第一节 项目融资及其相关理论第16-22页
  一、项目融资的概述及特点第16-18页
  二、项目融资的产生及发展第18页
  三、项目融资的传统框架模式第18-19页
  四、项目融资的主要模式第19-22页
 第二节 BOT融资模式的概述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第22-25页
  一、BOT融资模式的概述第22-23页
  二、BOT融资模式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现状第23-25页
 第三节 BOT融资模式的具体运作流程及程序第25-30页
  一、BOT融资模式的内涵以及外延的拓展第25-26页
  二、BOT融资模式的主要参与机构第26-29页
  三、BOT融资模式的具体运作流程及程序第29-30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BOT融资模式的应用现状第31-41页
 第一节 BOT融资模式在发达国家的应用状况第31-33页
  一、国外发达国家采用基础设施BOT融资的主要原因第31页
  二、国外发达国家采用基础设施BOT融资的应用举例第31-32页
  三、国外发达国家采用基础设施BOT融资的经验总结第32-33页
 第二节 BOT融资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状况第33-40页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采用基础设施BOT融资的原因对比第33-34页
  二、发展中国家采用基础设施BOT融资的应用举例第34-39页
  三、发展中国家采用基础设施BOT融资的经验总结第39-40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我国应用BOT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第41-50页
 第一节 经济成本运营范畴第41-43页
  一、经济成本运营范畴之投资回报问题第41-43页
  二、经济成本运营范畴之高额费用问题第43页
 第二节 相关法律配套范畴第43-47页
  一、相关法律配套范畴之法律依据问题第43-45页
  二、相关法律配套范畴之法律障碍问题第45-47页
 第三节 金融风险体制范畴第47-49页
  一、金融风险体制范畴之利率风险问题第47-48页
  二、金融风险体制范畴之外汇风险问题第48-49页
  三、金融风险体制范畴之通胀风险问题第49页
 第四节 人力资本协调范畴第49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基于BOT融资模式的工程项目创新性管理研究第50-59页
 第一节 基于BOT融资模式的工程项目创新性管理的模型构建第50-51页
 第二节 基于BOT融资模式在经济运营中成本超支的创新性管理研究第51-53页
  一、构建国家BOT管理中心的原因第51-52页
  二、国家BOT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第52页
  三、成立国家BOT管理中心的主要作用第52-53页
 第三节 基于BOT融资模式在法律配套中健全法规的创新性管理建议第53-55页
  一、制定BOT法并完善相关政策的必要性第53-54页
  二、制定BOT法并完善相关政策应涉及的主要方面第54-55页
  三、制定BOT法并完善相关政策的重要作用第55页
 第四节 基于BOT融资模式在金融体系中风险预防的创新性管理前瞻第55-57页
  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第56页
  二、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第56页
  三、加强通货膨胀风险管理第56-57页
 第五节 基于BOT融资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对口互接的创新性管理预测第57页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基于BOT融资模式工程项目创新性管理的经典案例及启示第59-68页
 第一节 BOT融资模式在泉州刺桐大桥项目中的运用背景介绍第59-60页
 第二节 BOT融资模式在泉州刺桐大桥项目中的综合运用第60-65页
  一、刺桐大桥的投资结构分析第60-61页
  二、刺桐大桥的融资模式分析第61-63页
  三、刺桐大桥的融资结构评价第63-65页
 第三节 泉州刺桐大桥项目特许权期限的模型检验第65-67页
 第四节 BOT融资模式在泉州刺桐大桥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给其他同类工程项目的启示第67-68页
  一、政府信用不好,应加强法制建设第67页
  二、利用引进民间资金也要列入政绩考核范围第67页
  三、应加快政府规制的深层次改革第67-6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情节”在西方小说中的发展演变
下一篇:论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