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口蹄疫诊断技术及其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1-33页 |
1 FMDV 基因组结构概述 | 第11-12页 |
2 FMDV 基因组VPg、非转录区、Poly(A)尾巴及功能 | 第12-13页 |
·5'非转录区 | 第12-13页 |
·Poly(C) | 第12页 |
·IRES | 第12-13页 |
·3'非转录区 | 第13页 |
·Poly(A)尾巴 | 第13页 |
3 FMDV 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3-15页 |
·病毒构成 | 第13-14页 |
·结构蛋白型间差异 | 第14页 |
·宿主识别位点 | 第14页 |
·抗原位点 | 第14-15页 |
4 FMD 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病原学诊断 | 第15页 |
·血清学检测 | 第15-17页 |
·补体结合试验 | 第16页 |
·病毒中和试验 | 第16页 |
·免疫扩散沉淀试验 | 第16-17页 |
·间接血凝试验(IHA) | 第17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7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7-21页 |
·RT-PCR 技术 | 第18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real-time Q-PCR 技术) | 第18-19页 |
·原位杂交技术(ISH) | 第19-20页 |
·电聚焦技术 | 第20页 |
·核酸序列分析 | 第20-21页 |
·FMDV 感染与免疫鉴别诊断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其他诊断方法 | 第22页 |
·结语 | 第22-23页 |
5 FMDV 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23-24页 |
·酵母表达系统 | 第24-25页 |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 | 第25页 |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 第25-26页 |
·转基因植物表达系统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3-53页 |
实验一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基因VP1、VP1 C 末端和牛IFN-α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纯化 | 第33-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材料 | 第33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37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33-34页 |
·质粒转化 | 第34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 第34页 |
·大量诱导 | 第34页 |
·SDS-PAGE 分析 | 第34-35页 |
·Western blot 鉴定分析 | 第35页 |
·溶解性判定试验 | 第35页 |
·重组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35-37页 |
2 结果 | 第37-39页 |
·表达产物的鉴定 | 第37-38页 |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38-39页 |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 | 第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实验二重组牛IFN-α对亚洲Ⅰ型口蹄疫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41-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材料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42页 |
·牛IFN-α、VP1 基因和VP1 C 末端基因的表达、纯化与复性 | 第41-42页 |
·动物免疫和口蹄疫抗体检测 | 第42页 |
·T 细胞分离和T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第42页 |
2 结果 | 第42-44页 |
·目的蛋白的纯化与复性 | 第42页 |
·小鼠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变化 | 第42-43页 |
·T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实验三猪口蹄疫病毒VP1 结构蛋白抗体间接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46-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材料 | 第46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46页 |
·主要试剂和血清 | 第46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8页 |
·VP1 蛋白的获得与纯化 | 第46页 |
·最佳包被度和最佳血清稀释度的确定(方阵滴定) | 第46-47页 |
·抗原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47页 |
·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7页 |
·ELISA 方法初步建立 | 第47页 |
·ELISA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47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47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47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47-48页 |
·用VP1-ELISA 检测待测血清(对比试验) | 第48页 |
2 结果 | 第48-51页 |
·最佳包被度和最佳血清稀释度的确定(方阵滴定) | 第48页 |
·抗原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结果 | 第48-49页 |
·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结果 | 第49页 |
·VP1-ELISA 阴阳界限的确定结果 | 第49-50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50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50页 |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对比试验结果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导师简介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