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9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ABA 与植物非生物胁迫 | 第12-22页 |
1 ABA 的功能 | 第12页 |
2.ABA 的感应-ABA 受体 | 第12-15页 |
·FCA 受体 | 第13-14页 |
·ABAR/CHLH | 第14页 |
·G 蛋白偶联受体2(GCR2) | 第14-15页 |
3 植物ABA 早期信号介导元件 | 第15-17页 |
·G 蛋白 | 第15页 |
·第二信使 | 第15-16页 |
·磷酸化级联 | 第16-17页 |
4 ABA 信号系统中重要组分的鉴定 | 第17-19页 |
·ABA 缺失或应答突变基因的筛选 | 第17-18页 |
·ABA 信号传递中转录调控元件的鉴定 | 第18-19页 |
5 ABA 调控胁迫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9-20页 |
·ABA 依赖的胁迫基因表达 | 第19页 |
·ABA 不依赖的胁迫基因表达 | 第19-20页 |
6 ABA 与其它信号的相互作用 | 第20-21页 |
7 ABA 信号元件通过265 蛋白酶体系降解 | 第21页 |
8 ABA 在成熟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植物中SCaBP 家族与PKS 家族的作用 | 第22-30页 |
1 植物抗盐的SOS 途径 | 第22-24页 |
2 SCaBP 家族 | 第24-26页 |
·SCaBP 家族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 | 第25页 |
·SCaBPs 的差异表达模式 | 第25-26页 |
3 PKS 家族 | 第26-28页 |
·PKSes 激活及其生化特征 | 第26-27页 |
·PKS 与蛋白磷酸酶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7页 |
·PKSes 的差异表达模式 | 第27-28页 |
4 SCaBPs 与PKSes 特异性互作及功能分析 | 第28-30页 |
·SCaBP 与PKS 之间互作的选择性分析 | 第28页 |
·SCaBP 与PKS 不同成员间的互作对植物应答胁迫的意义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分子伴侣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 | 第30-39页 |
1 分子伴侣的定义、分类和功能 | 第30-32页 |
·分子伴侣的定义 | 第30页 |
·分子伴侣的分类 | 第30-31页 |
·植物中分子伴侣的功能 | 第31-32页 |
2 Hsp70 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3 J 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34-39页 |
·J 蛋白的结构、多样性及分类 | 第34-35页 |
·J 蛋白的生理功能 | 第35-36页 |
·J 蛋白参与信号转导过程 | 第36-37页 |
·拟南芥中J蛋白研究 | 第37-39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 第39-55页 |
前言 | 第39页 |
1 材料 | 第39-44页 |
·植物材料 | 第39-40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40页 |
·酵母、大肠杆菌、植物和原生质体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0-41页 |
·有关仪器 | 第41页 |
·引物合成与DNA 片段测序 | 第41页 |
·药品和试剂配制 | 第41-42页 |
·相关试剂配制方法 | 第42-4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4-55页 |
·拟南芥的培养 | 第44页 |
·T-DNA 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 第44-45页 |
·小量提取基因组DNA | 第44页 |
·PCR 鉴定T-DNA 插入突变体的遗传背景 | 第44页 |
·Tilling 突变体的纯合鉴定 | 第44-45页 |
·酵母双杂交(Y2H)实验的方法 | 第45-49页 |
·Bait 蛋白自激活的检测 | 第46页 |
·高效转化酵母的方法 | 第46-47页 |
·酵母质粒的提取 | 第47-48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48页 |
·滤纸印迹法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Colony-lift Filter Assay) | 第48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定量检测 | 第48-49页 |
·蛋白激酶的体外磷酸化分析 | 第49-51页 |
·蛋白原核表达和提取纯化 | 第50页 |
·体外磷酸化试验 | 第50-51页 |
·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获得和表达检测的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拟南芥原生质体的获得 | 第51页 |
·质粒转化原生质体的步骤 | 第51-52页 |
·Co-IP 分析 | 第52-53页 |
·GUS 基因的表达检测方法 | 第53页 |
·相对实时定量PCR 的实验材料和步骤 | 第53-55页 |
·除去RNA 中的基因组DNA | 第53页 |
·RT-PCR | 第53-54页 |
·实时相对定量PCR(RT-Q-PCR) | 第54-55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5-75页 |
·pk55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55-59页 |
·Tilling 突变体的鉴定 | 第55-56页 |
·pk55 T-DNA 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56-59页 |
·PK55、PK55-6 和PK55-7 蛋白的体外激酶活性分析 | 第59-60页 |
·酵母双杂交的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酵母的转化效率 | 第60-61页 |
·酵母双杂交的初步结果 | 第61-62页 |
·23 个蛋白的体外磷酸化分析 | 第62页 |
·Co-IP 分析 | 第62-63页 |
·DNAJ 抑制PK55 激酶活性的体外磷酸化分析 | 第63-64页 |
·PK55 和DnaJ 互作区域的确定 | 第64-66页 |
·用酵母双杂交检验PK55 和DnaJ 全长和部分短截蛋白是否互作 | 第64-66页 |
·dnaj T-DNA 插入突变的纯合体鉴定和表型分析 | 第66-69页 |
·T-DNA 插入突变体材料的纯合体鉴定(Northern blot) | 第66-67页 |
·dnaj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67-68页 |
·ABA,ACC 和NaCl 对野生型和突变体dnaj13 、dnaj14 和pk55 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68-69页 |
·双突变体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 第69-71页 |
·DnaJ 和PK55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71-75页 |
·GUS 报告基因检测DnaJ 和PK55 基因 | 第71页 |
·实时相对定量PCR 检测DnaJ 和PK55 基因的表达 | 第71-75页 |
结论 | 第75-78页 |
引物清单 | 第78-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