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思维方式产生的理论动因和实践旨趣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国外关于生态思维方式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2页 |
| ·国内关于生态思维方式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2章 生态思维方式产生的理论基础及社会背景 | 第15-27页 |
| ·思维方式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20页 |
| ·对思维方式的界定 | 第15-16页 |
| ·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 ·思维方式的作用 | 第17-20页 |
| ·自然观视角下人类思维方式的演进 | 第20-23页 |
| ·农业经济时代的顺世思维方式 | 第20-21页 |
| ·工业经济时代的掠夺思维方式 | 第21-22页 |
| ·知识经济时代的生态思维方式 | 第22-23页 |
| ·生态思维方式产生的必要性及社会历史条件 | 第23-26页 |
| ·传统思维方式的弊端 | 第23-24页 |
| ·生态思维方式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生态思维方式的特征及理论功能 | 第27-37页 |
| ·生态思维方式的萌芽及其内涵 | 第27-30页 |
|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 第27-28页 |
| ·对生态思维方式的界定 | 第28-30页 |
| ·生态思维方式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 ·生态环境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相统一 | 第30-31页 |
| ·人类与自然休戚相关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 第31-32页 |
| ·发展过程中的前瞻性与平衡性 | 第32-33页 |
| ·生态思维方式的理论功能 | 第33-36页 |
| ·有助于确立新的发展观 | 第33-34页 |
| ·能够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34-35页 |
| ·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生态思维方式的实践意义 | 第37-46页 |
| ·生态思维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路径 | 第37-39页 |
|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自然条件 | 第37-38页 |
| ·在矛盾中求和谐 | 第38-39页 |
| ·生态思维方式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新保障 | 第39-42页 |
| ·生态危机的逼促与循环经济的产生 | 第39-40页 |
| ·生态思维方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生 | 第40-41页 |
| ·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回归 | 第41-42页 |
| ·生态思维方式是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模式 | 第42-45页 |
| ·环境友好型社会探析 | 第42-44页 |
| ·生态思维方式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