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表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 ·白粉病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 ·病原物致病的分子基础 | 第14-15页 |
| ·植物抗病机制研究 | 第15-25页 |
| ·植物抗病性 | 第15-17页 |
| ·抗病的分子机制 | 第17-25页 |
| ·抗病基因(R gene) | 第18-23页 |
| ·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及其起源进化 | 第23-24页 |
| ·防卫相关基因 | 第24-25页 |
|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及信号分子 | 第25页 |
| ·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分离策略 | 第25-30页 |
| ·转座子标签技术 | 第26页 |
| ·图位克隆技术 | 第26页 |
| ·同源序列法 | 第26-28页 |
| ·转录水平的差异表达基因克隆方法 | 第28-30页 |
| ·差别筛选 | 第28页 |
| ·差异显示 | 第28页 |
| ·代表性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 ·cDNA-AFLP技术 | 第29页 |
| ·SSH技术 | 第29-30页 |
| ·从蛋白质入手 | 第30页 |
| ·刺梨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刺梨白粉菌及其与寄主互作、抗性遗传 | 第32-45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材料方法 | 第32-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 ·病害发生规律的观察 | 第32页 |
| ·刺梨白粉病菌分离 | 第32页 |
| ·白粉病菌的离体培养 | 第32-33页 |
| ·白粉病菌孢子及相关的形态学观察 | 第33页 |
| ·观察菌丝与细胞表面的互作 | 第33-34页 |
| ·双氧水H_2O_2的检测和含量测定 | 第34页 |
| ·植物 H_2O_2的检测 | 第34页 |
| ·H_2O_2含量测定 | 第34页 |
| ·半薄切片 | 第34页 |
| ·刺梨抗病相关酶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 ·刺梨抗白粉病指数鉴定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 ·刺梨白粉菌形态结构和病原发生规律 | 第36-38页 |
| ·刺梨与白粉菌的互作及寄主生化反应 | 第38-41页 |
| ·刺梨不同基因型的抗性表现、F_1代群体的创造及抗性遗传分析 | 第41-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刺梨白粉病及其白粉菌分类 | 第44页 |
| ·本章研究有助于理解刺梨抗白粉病机制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抗病基因类似物(RGA)的克隆、分子进化分析及其抗白粉病分子标记的挖掘 | 第45-82页 |
| ·引言 | 第45-4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6-5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 ·简并引物 | 第47-48页 |
| ·PCR策略 | 第48-49页 |
| ·RGA基因侧翼序列的分离 | 第49-50页 |
| ·特异产物的回收、连接、转化 | 第50页 |
| ·序列分析 | 第50-51页 |
| ·基于RGA基因的STS,CAPS,和RFLP标记 | 第51-52页 |
| ·作图和连锁分析 | 第52-53页 |
| ·反向Northern杂交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75页 |
| ·刺梨TIR和非TIR类型RGA基因的克隆 | 第53-58页 |
| ·刺梨RGA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8-60页 |
| ·基于刺梨RGA的STS,CAPS和RFLP标记 | 第60-63页 |
| ·刺梨遗传作图分析 | 第63-66页 |
| ·RGA基因侧翼序列分析 | 第66-68页 |
| ·蔷薇科RGA基因的比较分析 | 第68-74页 |
| ·刺梨RGA基因表达分析 | 第74-75页 |
| ·讨论 | 第75-82页 |
| ·刺梨基因组中RGA的克隆、分析及利用 | 第75-79页 |
| ·蔷薇科果树RGA基因的分析 | 第79-81页 |
| ·本章研究的启示 | 第81-82页 |
| 第四章 病程相关基因(PR-GENE)、PTO-LIKE激酶基因的克隆、进化分析及其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82-97页 |
| ·前言 | 第8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82-84页 |
|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 ·PR基因克隆 | 第82页 |
| ·PTO-like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克隆 | 第82-83页 |
| ·PCR产物的回收、连接、转化 | 第83页 |
| ·序列分析 | 第83页 |
| ·SNAP标记的开发 | 第83-84页 |
| ·作图和连锁分析 | 第84页 |
| ·反向Northern杂交 | 第8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4-94页 |
| ·PTO-like激酶基因的克隆 | 第84-87页 |
| ·PR2和PR5基因的克隆 | 第87-89页 |
| ·序列分析 | 第89-91页 |
| ·SNAP标记的开发 | 第91-93页 |
| ·遗传作图和连锁分析 | 第93页 |
| ·PR2、PR5基因的表达 | 第93-94页 |
| ·讨论 | 第94-97页 |
| ·刺梨PR蛋白的克隆及其基因家族可能的功能 | 第94-95页 |
| ·刺梨基因组SNP频率及其SNAP标记特点 | 第95-96页 |
| ·本章研究的启示 | 第96-97页 |
| 第五章 刺梨响应白粉菌的转录水平研究 | 第97-130页 |
| ·引言 | 第9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97-104页 |
| ·实验材料 | 第97页 |
| ·RNA提取方法 | 第97-98页 |
| ·SSH文库构建 | 第98-99页 |
| ·反向Northern筛选 | 第99页 |
| ·序列分析 | 第99-100页 |
| ·RACE扩增cDNA全长 | 第100-101页 |
| ·Real-time PCR | 第101-102页 |
| ·几个基因的DNA区扩增 | 第102页 |
| ·H_2O_2和SA含量测定 | 第102页 |
| ·光呼吸相关酶活性测定 | 第102-10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24页 |
| ·刺梨RNA大量提取方法 | 第104-105页 |
| ·SSH cDNA文库构建 | 第105-106页 |
| ·反向Northern筛选 | 第106页 |
| ·序列EST分析,功能分类 | 第106-110页 |
| ·光呼吸基因的表达分析与验证 | 第110-112页 |
| ·全长克隆,RACE,结构预测 | 第112-117页 |
| ·光呼吸基因遗传作图及其基因DNA序列比较分析 | 第117-122页 |
| ·光呼吸酶分析 | 第122-123页 |
| ·SA和H_2O_2的变化 | 第123-124页 |
| ·讨论 | 第124-130页 |
| ·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 第124-125页 |
| ·刺梨抗白粉病新机制——光呼吸作用 | 第125-129页 |
| ·刺梨抗白粉病的模型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52页 |
| 附录A: 过氧化物酶、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152-154页 |
| 附录B: PCR产物的TA克隆 | 第154-155页 |
| 附录C: 刺梨及蔷薇科RGA基因 | 第155-162页 |
| 附录D: 本研究所涉及的基因在F_1各单株的情况 | 第162-166页 |
| 附录E: 分离刺梨RGA基因侧翼序列时所使用的引物 | 第166-167页 |
| 附录F: RGA基因在蔷薇科九种植物的计带结果 | 第167-168页 |
| 附录G: SSH文库构建详细步骤 | 第168-173页 |
| 附录H: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3-175页 |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