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不良资产 | 第16-17页 |
·资产管理公司(AMC)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溯源 | 第19-24页 |
·博弈论与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 | 第19-20页 |
·资源配置理论与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 | 第20-22页 |
·委托-代理理论与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的着力点 | 第24-39页 |
·不良资产已成为我国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桎梏 | 第24-29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现阶段不良资产基本状况考察 | 第24-26页 |
·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 第26-29页 |
·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关键:选择有效模式 | 第29-39页 |
·财政补贴核销模式的实施方式和效果分析 | 第29-32页 |
·内部消化模式的实施方式和效果分析 | 第32-34页 |
·运用AMC 模式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的现实选择 | 第34-39页 |
第4章 国内外金融机构运用AMC 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借鉴 | 第39-51页 |
·AMC 模式在国外金融机构中的运用 | 第39-45页 |
·国外金融机构运用AMC 模式的情况比较 | 第39-43页 |
·国外金融机构运用AMC 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第43-45页 |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运用AMC 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成功实践 | 第45-51页 |
·处置规模与处置方式 | 第45-47页 |
·资金来源和损失分摊 | 第47页 |
·监管体制和考核办法 | 第47-48页 |
·处置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8-51页 |
第5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运用AMC 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框架设计 | 第51-64页 |
·AMC 的性质与市场定位 | 第51-53页 |
·运用AMC 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特殊性分析 | 第51-52页 |
·AMC 的性质界定 | 第52-53页 |
·AMC 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剥离 | 第53-59页 |
·剥离方式选择 | 第53-55页 |
·定价方式选择 | 第55-58页 |
·资金筹集方式 | 第58-59页 |
·AMC 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管理 | 第59-61页 |
·不良资产的分类 | 第59-60页 |
·管理方式的选择 | 第60-61页 |
·管理责任的划分 | 第61页 |
·AMC 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处置 | 第61-64页 |
·债务重组 | 第62-63页 |
·打包处置 | 第63页 |
·诉讼追偿 | 第63-64页 |
第6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运用AMC 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机制创新 | 第64-74页 |
·优化运用AMC 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运行环境 | 第64-67页 |
·优化市场环境 | 第64-65页 |
·改善行政环境 | 第65-66页 |
·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 第66-67页 |
·改进运用AMC 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风险控制系统 | 第67-71页 |
·有效防范评估风险 | 第67页 |
·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 第67-70页 |
·加强信息披露防范道德风险 | 第70-71页 |
·提高运用AMC 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运行效率 | 第71-74页 |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 第71页 |
·利用金融工程重组技术最大限度提升不良资产价值 | 第71-72页 |
·改进不良资产处置效果评价体系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1. 通过上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 第74-75页 |
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5页 |
3.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