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法律问题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制度概述 | 第10-14页 |
| 一、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制度的内涵 | 第10-12页 |
| (一)续期制度下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界定 | 第10页 |
| (二)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特点 | 第10-11页 |
| (三)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域外地上权的区别 | 第11-12页 |
| 二、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制度的产生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我国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4-21页 |
| 一、自动续期的适用范围不确定 | 第14页 |
| 二、自动续期是否有偿没有规定 | 第14-17页 |
| (一)无偿续期理论 | 第15-16页 |
| (二)有偿续期理论 | 第16-17页 |
| 三、续期次数、条件、续期年限及续期费用规定不明 | 第17-19页 |
| (一)续期次数没有规定 | 第17页 |
| (二)续期条件没有规定 | 第17页 |
| (三)续期年限没有规定 | 第17-18页 |
| (四)续期费用标准没有规定 | 第18-19页 |
| 四、自动续期是否需要重新订立出让合同不明确 | 第19页 |
| 五、地上建筑物的归属规定不合理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域外地上权期限制度立法模式评析 | 第21-32页 |
| 一、香港模式 | 第21-23页 |
| (一)基本制度 | 第21-22页 |
| (二)制度特点 | 第22-23页 |
| 二、台湾模式 | 第23-25页 |
| (一)基本制度 | 第23-24页 |
| (二)制度特点 | 第24-25页 |
| 三、德国模式 | 第25-27页 |
| (一)基本制度 | 第25-27页 |
| (二)制度特点 | 第27页 |
| 四、日本模式 | 第27-30页 |
| (一)基本制度 | 第27-29页 |
| (二)制度特点 | 第29-30页 |
| 五、域外制度的吸收与借鉴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的建议 | 第32-41页 |
| 一、确立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 (一)土地公有制原则 | 第32页 |
| (二)保障民众的居住权原则 | 第32页 |
| (三)注重平衡国家利益与私人利益原则 | 第32-33页 |
| (四)保证发挥地上建筑物最大效益原则 | 第33页 |
| 二、明确自动续期是否有偿 | 第33-36页 |
| (一)以有偿续期为原则 | 第33-34页 |
| (二)满足一定条件下无偿自动续期 | 第34-35页 |
| (三)是否有偿续期的两种特殊情形 | 第35-36页 |
| 三、确定自动续期年限及次数的限定 | 第36-37页 |
| (一)续期年限应当考虑建筑物的价值 | 第36页 |
| (二)原则上续期一次 | 第36-37页 |
| 四、完善自动续期办理的程序 | 第37-38页 |
| (一)自动续期不需要再次订立出让合同 | 第37页 |
| (二)确定自动续期收费的标准 | 第37-38页 |
| 五、规定未续期地上物的归属及补偿规则 | 第38-41页 |
| (一)未续期地上房屋的归属 | 第38-39页 |
| (二)地上房屋的补偿规则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