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高密度PCR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抗赤霉病QTL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8页
 第一节 基因组图谱分析的进展第14-24页
  一、基因组图谱分析第14-16页
   (一) 细胞学图谱第14-15页
   (二) 遗传图谱第15页
   (三) 物理图谱第15-16页
  二、小麦基因组图谱分析第16-24页
   (一) 遗传图谱第16-18页
   (二) 物理图谱第18-22页
    1、染色体或染色体臂定位第18页
    2、缺失定位第18-19页
    3、放射杂交定位第19-20页
    4、小麦基因组测序第20-22页
   (三) 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整合第22-24页
 第二节 小麦赤霉病抗性研究的进展第24-30页
  一、小麦与赤霉菌相互作用的组织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研究第24-26页
   (一) 赤霉菌的致病作用第24-25页
   (二) 小麦的抗病作用第25-26页
  二、小麦抗赤霉病主效QTL的定位及利用第26-28页
  三、小麦抗赤霉病的功能基因组研究第28-30页
 第三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30-38页
  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策略第30-31页
   (一) 单一的大规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30页
   (二) 系谱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30-31页
   (三) 分子设计育种第31页
  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回交育种中的应用第31-34页
  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基因聚合中的应用第34页
  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数量性状改良中的应用第34-36页
  五、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影响因素第36-38页
第二章 富含EST标记的小麦品种间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其在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第38-70页
 引言第38-41页
 材料与方法第41-45页
  一、植物材料第41页
  二、标记分析第41-43页
  三、连锁作图第43页
  四、重组率估计第43-44页
  五、序列比对和共线性分析第44页
  六、重要农艺形状QTLs/基因的缺失系定位第44-45页
 结果和讨论第45-70页
  一、亲本间的多态性分析第45页
  二、遗传图谱第45-47页
  三、标记密度第47-49页
  四、在品种间及亚组间存在保守的低标记密度区域第49-60页
  五、偏分离标记在基因组中的分布第60-61页
  六、EST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第61-62页
  七、重组率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第62-65页
  八、小麦和水稻染色体间的共线性关系第65-68页
  九、重要农艺性状QTLs/基因在染色体的分布第68页
  十、NW图谱的应用第68-70页
第三章 南大2419×望水白群体抗赤霉病QTL的再定位第70-83页
 引言第70-71页
 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一、植物材料和试验设计第71页
  二、赤霉病抗性鉴定第71页
  三、统计分析第71页
  四、QTL分析第71-72页
 结果与分析第72-77页
  一、遗传图谱第72页
  二、表型分析第72-76页
  三、利用病小穗数数据定位抗赤霉病QTL第76-77页
  四、抗侵入QTL的定位第77页
 讨论第77-83页
第四章 小麦抗赤霉病QTL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主效抗病QTL的精确定位第83-102页
 引言第83-85页
 材料与方法第85-89页
  一、植物材料第85页
  二、目标QTLs及标记分析第85页
  三、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重组体的筛选第85-88页
  四、田间试验设计和抗病性鉴定第88页
  五、统计分析第88-89页
 结果与讨论第89-102页
  一、近等基因系的选育第89页
  二、六个近等基因系的抗病性分析第89-95页
   1、与抗扩展相关的近等基因系第89-92页
   2、与抗侵入相关的近等基因系第92-95页
  三、三个主效QTL的精确定位第95-102页
   1、QFhi.nau-4B第95-99页
   2、QFhs.nau-3B和QFhi.nau-5A第99-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27页
全文总结第127-128页
全文创新点第128-129页
附录第129-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发表论文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动机健康管理的自适应机载实时模型
下一篇:论毛批《琵琶记》的戏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