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3页 |
| ·絮凝机理 | 第9-10页 |
| ·絮凝剂的种类和发展状况 | 第10-14页 |
| ·无机絮凝剂 | 第11页 |
| ·有机絮凝剂 | 第11-13页 |
| ·微生物絮凝剂 | 第13页 |
| ·絮凝剂的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 ·铝盐絮凝剂 | 第14-18页 |
| ·简介 | 第14-15页 |
| ·铝盐絮凝剂的形态 | 第15-17页 |
| ·实验室中合成Al_(13)的主要方法及影响其合成的主要因素 | 第17页 |
| ·Al_(13)的分离方法 | 第17-18页 |
| ·一种新型铝盐水解产物:Al_(30) | 第18-20页 |
| ·Al_(30)的合成及结构 | 第18-19页 |
| ·Al_(30)生成机理的研究 | 第19-20页 |
| ·铝盐絮凝剂形态的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 ·Al-Ferron络合比色法 | 第20-21页 |
| ·NMR法 | 第21-22页 |
| ·凝胶色谱法 | 第22-23页 |
| 2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3-2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3 高Al_(13)含量的PAC溶液的合成 | 第25-28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 ·PAC的合成方法 | 第26-27页 |
| ·对所合成PAC样品的熟化 | 第27-28页 |
| 4 PAC样品形态的分析 | 第28-36页 |
| ·总铝浓度Al_t的测定 | 第28页 |
| ·原理 | 第28页 |
| ·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Al-Ferron络合比色法 | 第28-30页 |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9-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Al_a、Al_b、Al_c的计算方法 | 第30页 |
| ·对Al_(13)、Al_(30)的分离纯化 | 第30-31页 |
| ·核磁共振法分析 | 第31页 |
| ·分析结果 | 第31-36页 |
| ·原始样品与熟化样品的络合比色图的比较 | 第31-34页 |
| ·Al_(13)、Al_(30)的络合比色图 | 第34页 |
| ·核磁共振结果 | 第34-36页 |
| 5 动力学计算 | 第36-46页 |
| ·原始样品动力学常数的计算 | 第36-40页 |
| ·熟化样品动力学常数的计算 | 第40-44页 |
| ·对熟化样品中Al_a浓度变化的分析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6 合成样品的应用实验 | 第46-60页 |
| ·最佳絮凝条件的确定 | 第46-50页 |
| ·最佳慢速搅拌条件的确定 | 第46-48页 |
| ·沉降时间的确定 | 第48-50页 |
| ·熟化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0-56页 |
| ·搅拌速度对制备样品性能的影响 | 第50-54页 |
| ·熟化时间对制备样品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熟化温度对制备样品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对不同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56-59页 |
| ·对于低温低浊度原水的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56页 |
| ·对低温高浊度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56-57页 |
| ·对中温低浊度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57-58页 |
| ·对中温高浊度原水的处理效果 | 第58页 |
| ·对高COD原水处理效果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7 结论及建议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页 |
| ·建议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