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1-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两宋俗词的界定及相近范畴辨析 | 第17-28页 |
第一节 两宋俗词的界定 | 第17-24页 |
一、俗体 | 第18-19页 |
二、俗语 | 第19-20页 |
三、俗意 | 第20-22页 |
四、俗风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两宋俗词与相近范畴的关系 | 第24-28页 |
一、俚词 | 第24-25页 |
二、淫词 | 第25页 |
三、艳词 | 第25页 |
四、民间词 | 第25-26页 |
五、白话词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两宋俗词的分类及发展概述 | 第28-72页 |
第一节 两宋俳谐类俗词 | 第28-37页 |
一、初始阶段—嘉祐之前 | 第28-29页 |
二、繁荣阶段—北宋中后期 | 第29-32页 |
三、低潮阶段—南宋初期 | 第32-34页 |
四、高潮阶段—南宋中后期 | 第34-37页 |
第二节 两宋咏妓类俗词 | 第37-46页 |
一、横空出世—北宋初期 | 第37-39页 |
二、蓬勃兴盛—北宋中后期 | 第39-42页 |
三、流风余韵—南宋前期 | 第42-45页 |
四、最后的辉煌—南宋中期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两宋宗教类俗词 | 第46-66页 |
一、道教类俗词 | 第47-59页 |
二、佛教类俗词 | 第59-66页 |
第四节 两宋祝寿类俗词 | 第66-72页 |
一、产生期—北宋初期 | 第66页 |
二、兴盛期—北宋中后期 | 第66-68页 |
三、普及期—南宋时期 | 第68-72页 |
第三章 两宋俗词的审美特征 | 第72-104页 |
第一节 以谐为美—两宋俳谐类俗词的审美特征 | 第72-80页 |
一、以丑为美 | 第72-76页 |
二、“不谐则谐” | 第76-80页 |
第二节 以俗为美与以动为美—两宋咏妓类俗词的审美特征 | 第80-89页 |
一、以俗为美 | 第81-85页 |
二、以动为美 | 第85-89页 |
第三节 抽象隐晦—两宋宗教类俗词的审美特征 | 第89-100页 |
一、道教类俗词 | 第90-96页 |
二、佛教类俗词 | 第96-100页 |
第四节 以喜为美—两宋祝寿类俗词的审美特征 | 第100-104页 |
一、以喜为美 | 第100-101页 |
二、意象雷同模式化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两宋俗词的社会功能与词学意义 | 第104-123页 |
第一节 两宋俗词的社会功能 | 第104-112页 |
一、娱乐功能 | 第104-108页 |
二、宣传功能 | 第108-109页 |
三、批判功能 | 第109-111页 |
四、交际功能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两宋俗词的词学意义 | 第112-123页 |
一、题材内容 | 第113-115页 |
二、词作品格 | 第115-117页 |
三、审美观念 | 第117-118页 |
四、表现形式 | 第118-123页 |
第五章 两宋俗词兴盛及遭批判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123-143页 |
第一节 两宋俗词兴盛的原因 | 第123-137页 |
一、市井文化的冲击 | 第123-129页 |
二、庶族文化构型的缺陷 | 第129-132页 |
三、宗教文化的影响 | 第132-137页 |
第二节 两宋俗词遭批判的原因 | 第137-143页 |
一、传统政治伦理型文化与新兴市井文化的矛盾冲突 | 第137-140页 |
二、农业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冲突 | 第140-143页 |
第六章 两宋俗词与宋金元俗文学关系研究 | 第143-178页 |
第一节 两宋俗词与宋代俗文学关系研究 | 第143-163页 |
一、两宋俗词与民间说话 | 第143-157页 |
二、两宋俗词与宋杂剧 | 第157-163页 |
第二节 两宋俗词与金元俗文学关系研究 | 第163-178页 |
一、两宋俗词与金元俗词 | 第163-170页 |
二、两宋俗词与元代散曲 | 第170-178页 |
结语 | 第178-182页 |
注释 | 第182-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3-214页 |
后记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