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 多胺简介 | 第9页 |
2 多胺的合成和代谢 | 第9-11页 |
·多胺的合成 | 第9-10页 |
·多胺的代谢 | 第10-11页 |
3 多胺在高等植物中的作用 | 第11-13页 |
·多胺促进植物萌发和根系生长 | 第11页 |
·多胺与植物的生长和分化 | 第11-12页 |
·多胺与花的发育 | 第12页 |
·多胺与果实发育 | 第12页 |
·多胺与植物的抗逆性 | 第12-13页 |
4 多胺的测定方法 | 第13-17页 |
·多胺的预处理方法 | 第13-14页 |
·多胺的测定方法 | 第14-17页 |
5 多胺和赤潮 | 第17-19页 |
·海水中多胺的来源 | 第17页 |
·多胺和藻类的生长 | 第17-18页 |
·海水中的多胺浓度 | 第18-19页 |
6 东海赤潮 | 第19-20页 |
·东海海域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 | 第19页 |
·东海赤潮高发区的主要赤潮生物 | 第19-20页 |
·东海赤潮发生机制的研究方法 | 第20页 |
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中肋骨条藻生长过程中体内及体外的游离态多胺 | 第22-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藻种与培养 | 第22-2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 结果 | 第24-25页 |
·中肋骨条藻体内游离态多胺的变化 | 第24-25页 |
·培养液中游离态多胺的变化 | 第25页 |
3 讨论 | 第25-27页 |
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2010 年东海春季赤潮演替中海水游离态多胺的分布 | 第28-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海水样品的采集 | 第28-29页 |
·仪器和方法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4 月份海水中游离态多胺的分布 | 第29-31页 |
·5 月份海水中游离态多胺的分布 | 第31-33页 |
·4、5 月份相同站位比较 | 第33-34页 |
·za 断面4 次取样结果比较 | 第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2010 年5 月份围隔实验中游离态多胺的变化 | 第36-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5 月份973 东海船基围隔 | 第36页 |
·5 月份南通围隔 | 第36-37页 |
2 结果 | 第37-44页 |
·973 东海船基围隔实验结果 | 第37-41页 |
·南通围隔实验结果 | 第41-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2010 年我国东海夏季海水中游离态多胺的分布 | 第46-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游离态多胺的浓度 | 第46-47页 |
·游离态多胺的大面分布 | 第47-48页 |
·游离态多胺在各断面的垂直分布 | 第48-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2010 年10 月份东海海水游离态多胺分布 | 第52-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游离态多胺的浓度 | 第52-53页 |
·游离态多胺的大面分布 | 第53-55页 |
·各断面游离态多胺的垂直分布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9页 |
·4、5、10 月多胺组成的季节变化 | 第56-57页 |
·4、5、10 月份相同区域4 种游离态多胺的浓度分层统计分析 | 第57-58页 |
·相同断面的4 种游离态多胺浓度随时间变化统计 | 第58-59页 |
4 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已发表和完成文章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