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色彩体系控制研究--以西安老城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我国城市色彩建设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资料分析 | 第13页 |
·现状调查研究与归纳分析相结合 | 第13-14页 |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广义城市色彩 | 第14页 |
·狭义城市色彩 | 第14页 |
·城市色彩体系控制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西安老城区 | 第15页 |
·城市色彩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现代城市色彩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 | 第18-38页 |
·现代城市色彩规划发展历程 | 第18-21页 |
·基础理论与方法 | 第21-30页 |
·色彩地理学 | 第21-24页 |
·色彩学基础知识 | 第24页 |
·孟塞尔色彩体系 | 第24-25页 |
·色彩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色彩设计原则 | 第28-30页 |
·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研究与实践 | 第30-33页 |
·让·菲利普·朗克洛研究工作 | 第31-32页 |
·日本色彩规划中心 | 第32-33页 |
·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的现状 | 第33-34页 |
·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色彩体系控制操作方法 | 第34-36页 |
·现状调研 | 第34-35页 |
·明确影响制约条件 | 第35页 |
·进行色彩样品分析 | 第35页 |
·确定推荐色谱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西安老城区城市色彩现状调查 | 第38-56页 |
·历史传统建筑色彩现状调查 | 第38-42页 |
·民居类建筑 | 第38页 |
·非民居类建筑 | 第38-41页 |
·历史传统建筑色彩分析 | 第41-42页 |
·近现代建筑色彩现状调查 | 第42-45页 |
·民居类建筑 | 第42-43页 |
·非民居类建筑 | 第43-44页 |
·近现代建筑色彩分析 | 第44-45页 |
·当代建筑色彩现状调查 | 第45-54页 |
·一般意义的现代建筑 | 第46-49页 |
·仿古式现代建筑 | 第49-51页 |
·当代建筑色彩分析 | 第51-54页 |
·现状城市色彩综述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西安老城区城市色彩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74页 |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演变 | 第56-58页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58-59页 |
·地理概况 | 第58页 |
·气候概况 | 第58页 |
·地质与地形 | 第58-59页 |
·城市的历史文化特性 | 第59-60页 |
·人类起源地 | 第59页 |
·中华文明的摇篮 | 第59页 |
·秦中自古帝王州 | 第59页 |
·佛教文化中心 | 第59-60页 |
·人文景观之都 | 第60页 |
·相关城市规划设计 | 第60-69页 |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 第60-62页 |
·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 | 第62-63页 |
·西安城市建设文化体系规划(2004年) | 第63-66页 |
·唐皇城复兴规划(2005年) | 第66-68页 |
·相关城市规划解读 | 第68-69页 |
·西安唐风建筑色彩构成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西安老城区城市色彩体系控制 | 第74-82页 |
·总体策略的制定 | 第74页 |
·西安老城区城市色彩体系控制原则 | 第74-77页 |
·延续西安城市历史文脉原则 | 第74-75页 |
·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 第75页 |
·城市色彩的和谐原则 | 第75-76页 |
·景观环境色彩组合原则 | 第76页 |
·为现代人服务原则 | 第76-77页 |
·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模式 | 第77-78页 |
·城市功能区域模式 | 第77页 |
·城市街道景观模式 | 第77页 |
·城市特性景观分区模式 | 第77页 |
·城市公共空间模式 | 第77-78页 |
·城市色彩体系控制 | 第78-80页 |
·选择控制模式 | 第78页 |
·确定控制分区范围 | 第78页 |
·色彩体系控制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色彩体系控制方法 | 第82页 |
·西安老城区城市色彩体系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