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机电流的自适应深小孔钻削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孔加工国内外现状 | 第10页 |
| ·孔的分类及特点 | 第10-11页 |
| ·孔加工的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新型自适应深孔钻削系统 | 第12-1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14页 |
| ·本文结构 | 第14-15页 |
| 2 麻花钻模型的研究 | 第15-30页 |
| ·标准麻花钻结构组成 | 第15-16页 |
| ·麻花钻的组成要素 | 第15-16页 |
| ·麻花钻切削部分的组成 | 第16页 |
| ·麻花钻的结构参数 | 第16-19页 |
| ·麻花钻尺寸参数 | 第16-17页 |
| ·麻花钻角度参数 | 第17页 |
| ·麻花钻角度参数的测量 | 第17-19页 |
| ·麻花钻的数学模型 | 第19-24页 |
| ·麻花钻螺旋槽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 ·麻花钻前刀面的数学模型 | 第22-24页 |
| ·刃磨 | 第24-25页 |
| ·麻花钻深孔钻削的不利因素 | 第25-29页 |
| ·定位困难,容易偏移 | 第25-27页 |
| ·排屑困难,易折断 | 第27-28页 |
| ·麻花钻的刚性较差 | 第28-29页 |
| ·钻削加工中钻削力的动态特征研究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有限元仿真 | 第30-38页 |
| ·有限元简介 | 第30页 |
| ·Deform 仿真 | 第30-37页 |
| ·Deform 简介 | 第30页 |
| ·仿真分析 | 第30-33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4 实验平台的设计 | 第38-53页 |
| ·机械部分 | 第38-40页 |
| ·机床部分 | 第38页 |
| ·钻头安装部分 | 第38-40页 |
| ·控制部分 | 第40-51页 |
| ·单片机 | 第40-41页 |
| ·三相步进电机 | 第41-42页 |
| ·驱动器 | 第42-43页 |
| ·霍尔传感器 | 第43-45页 |
| ·精密整流电路 | 第45-47页 |
| ·AD 转换器 | 第47-48页 |
| ·显示装置 | 第48页 |
| ·机床零点 | 第48-50页 |
| ·上限开关 | 第50-51页 |
| ·过零比较 | 第51页 |
| ·系统结构图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5 实验系统的程序设计 | 第53-67页 |
| ·主程序控制main 函数 | 第53-55页 |
| ·滑台速度子程序 | 第55-58页 |
| ·回零子程序的设计 | 第58-59页 |
| ·电流检测子程序 | 第59-62页 |
| ·工进子程序 | 第62-63页 |
| ·自适应子程序 | 第63-66页 |
| ·其余子程序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6 实验验证 | 第67-89页 |
| ·实验条件 | 第67-71页 |
| ·实验仪器 | 第67-68页 |
| ·实验前期准备 | 第68-71页 |
| ·工件材料以及钻头型号 | 第71页 |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71-76页 |
| ·钻削实验 | 第76-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9-90页 |
| ·本文结论 | 第89页 |
| ·未来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 附录二:本实验系统程序 | 第95-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