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 ·经济差距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经济趋同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对相关理论研究动态的评价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经济趋同的理论基础 | 第20-32页 |
|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0-21页 |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22页 |
| ·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AK 模型 | 第22-24页 |
| ·经济趋同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 ·经济趋同假说的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 ·俱乐部趋同 | 第26-27页 |
| ·经济趋同假说的模型介绍 | 第27-30页 |
| ·新古典经济趋同的过渡过程 | 第27-29页 |
| ·经济趋同均衡状态的说明 | 第29-30页 |
| ·经济趋同的直接经验检验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及差距分析 | 第32-40页 |
| ·我国地区经济区域划分 | 第32-33页 |
| ·我国地区差距的历史沿革 | 第33-34页 |
|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状 | 第34-36页 |
|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 | 第36-38页 |
| ·区位条件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 第36-37页 |
| ·国家制定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 第37页 |
| ·投融资体制影响 | 第37-38页 |
| ·转移支付制度 | 第38页 |
| ·对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趋同现象的纷争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σ趋同及检验 | 第40-47页 |
| ·地区经济趋同检验方法概述 | 第40-41页 |
| ·区域差距的衡量指标 | 第41页 |
| ·地区经济增长σ-趋同的检验方程 | 第41-42页 |
|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的检验 | 第42-43页 |
| ·研究区域选择 | 第42-43页 |
| ·数据说明 | 第43页 |
| ·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 ·基本结论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β-趋同的检验 | 第47-62页 |
| ·绝对β-趋同检验的方法 | 第47页 |
|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绝对β-趋同性分析 | 第47-50页 |
| ·研究区域选择、时段划分和数据选择 | 第47-48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 ·影响地区经济增长β-趋同的条件因素 | 第50-55页 |
| ·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差异 | 第50-51页 |
| ·外国投资及效率的地区差异 | 第51-52页 |
| ·各地区体制变革变量的差异 | 第52-53页 |
| ·人口特征的地区差异 | 第53-54页 |
| ·东西部地区地理区位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条件β-趋同性分析 | 第55-62页 |
| ·条件β-趋同检验的方法 | 第55-56页 |
| ·变量与数据选择 | 第56-57页 |
| ·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2-66页 |
| ·基本结论 | 第62-63页 |
| ·主要启示及政策性建议 | 第63-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附录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