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讨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类型的必要性 | 第12-18页 |
第一节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介绍 | 第12-14页 |
一、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专利间接侵权的制度渊源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讨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类型的必要性 | 第14-18页 |
一、仅存在直接侵权理论不能解决实际发生的间接侵权问题 | 第15-16页 |
(一) 在主观方面 | 第15页 |
(二) 在表现形式方面 | 第15-16页 |
二、用共同侵权行为理论判断间接侵权行为类型的不足 | 第16-18页 |
(一) 共同侵权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 两者的共同之处 | 第17页 |
(三) 两者的区别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判定 | 第18-31页 |
第一节 专利间接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18-29页 |
一、客观要件:间接侵权行为与直接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18-22页 |
(一) 国外相关立法 | 第19-20页 |
(二) 我国目前主流观点 | 第20-21页 |
(三) 结论:认定间接侵权行为要以直接侵权行为存在为前提 | 第21-22页 |
二、主观要件:行为人具有诱导、帮助的主观故意 | 第22-25页 |
(一) 对于引诱侵权行为 | 第23页 |
(二) 对于帮助侵权中提供相关物品的专利间接侵权行为 | 第23-24页 |
(三) 对于提供相关方法、步骤的专利间接侵权行为 | 第24-25页 |
三、客体要件:与专利实质性特征有关的非专利产品 | 第25-27页 |
四、修理和重建区别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特征 | 第29-30页 |
一、间接性 | 第29-30页 |
二、相对独立性 | 第30页 |
三、多样性和隐蔽性 | 第30页 |
第三节 专利间接侵权的抗辩 | 第30-31页 |
一、搭售条款的抗辩 | 第30页 |
二、专利权用尽原则中的默认许可理论的抗辩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类型讨论 | 第31-43页 |
第一节 故意销售只能用于专利产品的关键部件 | 第32-36页 |
一、故意销售只能用于专利产品的关键部件导致直接侵权发生 | 第32-34页 |
二、故意销售只能用于专利产品的关键部件但无直接侵权发生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故意销售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材料或装置 | 第36-38页 |
一、此种间接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37-38页 |
二、我国现实司法实践中类似的案例 | 第38页 |
第三节 采取积极措施引诱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未经专利权人授权或委托擅自转让他人专利技术 | 第39-40页 |
第五节 上述侵权行为类型的比较 | 第40-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