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逻辑思路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第15页 |
四、主要学术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33页 |
一、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 | 第17-26页 |
(一) 均衡竞争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和兴起 | 第18-20页 |
(二) 现代竞争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第20-23页 |
(三) 博弈论的运用和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高潮与新方向 | 第23-26页 |
二、企业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6-31页 |
(一) 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网络组织研究 | 第27-28页 |
(二) 经济学视角的网络组织研究 | 第28-31页 |
三、本章小节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企业竞争博弈 | 第33-63页 |
一、短期企业竞争——数量与价格 | 第33-38页 |
(一) 产品数量竞争 | 第33-36页 |
(二) 产品价格竞争 | 第36-38页 |
二、产品差异竞争:广告、品牌和服务 | 第38-44页 |
(一) 广告宣传与产品信息传递差异 | 第38-41页 |
(二) 品牌塑造 | 第41-43页 |
(三) 服务增加产品附加值 | 第43-44页 |
三、创新、声誉和进入壁垒 | 第44-55页 |
(一) 技术创新的价值 | 第45-49页 |
(二) 企业信誉与竞争优势 | 第49-51页 |
(三) 进入壁垒 | 第51-55页 |
四、长期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竞争 | 第55-61页 |
(一) 静态模型的应用风险与修正 | 第55-58页 |
(二) 动态竞争的研究范式 | 第58-59页 |
(三) 企业动态竞争战略流程 | 第59-61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企业竞合博弈 | 第63-80页 |
一、企业合作 | 第63-70页 |
(一) 企业间合作的原因 | 第63-65页 |
(二) 企业合作的模型分析 | 第65-68页 |
(三) 企业合作类型 | 第68-70页 |
二、企业竞合的非技术分析 | 第70-73页 |
(一) 竞合的含义 | 第70-71页 |
(二) 竞合模式 | 第71-73页 |
三、企业竞合的演化过程 | 第73-78页 |
(一) 模仿者动态模型(Replicator Dynamics) | 第74-75页 |
(二) 两人对称博弈的ESS 分析 | 第75-76页 |
(三) 两人非对称博弈的ESS 分析 | 第76-78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产业竞争博弈与网络化 | 第80-117页 |
一、产业博弈与博弈主体 | 第80-83页 |
(一) 产业竞争与产业博弈 | 第80-81页 |
(二) 产业博弈主体和网络的引入 | 第81-83页 |
二、企业网络 | 第83-96页 |
(一) 企业网络的界定与构成要素 | 第83-85页 |
(二) 企业网络的特征 | 第85-87页 |
(三) 企业网络运行机理 | 第87-90页 |
(四) 企业网络管理能力分析与风险控制与管理 | 第90-96页 |
三、企业网络外部性与效用 | 第96-102页 |
(一) 网络外部性 | 第96-99页 |
(二) 网络外部性分类 | 第99-101页 |
(三) 网络外部性与网络效应 | 第101-102页 |
四、产业博弈的条件:网络的形成与稳定性研究 | 第102-109页 |
(一) 网络的形成 | 第102-107页 |
(二) 网络的稳定性 | 第107-109页 |
五、产业博弈发生过程解析与影响因素 | 第109-115页 |
(一) 由单一企业构成的产业之间的博弈 | 第109-110页 |
(二) 建立在产业链和产业网络上的产业博弈 | 第110-112页 |
(三) 影响产业博弈的相关因素 | 第112-115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产业竞合博弈 | 第117-160页 |
一、产业竞合的原因 | 第117-136页 |
(一) 产业竞争博弈固有弊端 | 第117-121页 |
(二) 产业竞合的内部强化作用 | 第121-127页 |
(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127-134页 |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 第134-136页 |
二、基于企业网络的产业竞合分析 | 第136-149页 |
(一) 产业竞合的概念 | 第136-137页 |
(二) 产业竞合的条件 | 第137-139页 |
(三) 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竞合分析 | 第139-149页 |
三、实现有效竞合的基本思路 | 第149-155页 |
(一) 产业战略资源的整合 | 第149-150页 |
(二) 产业竞合模式 | 第150-155页 |
四、产业竞合与区域经济 | 第155-158页 |
(一) 产业竞合带动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155-157页 |
(二) 产业竞合促进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优化 | 第157-158页 |
五、本章小节 | 第158-160页 |
第六章 产业形态、市场化和政府与产业竞合 | 第160-187页 |
一、不同产业形态下的竞合 | 第160-169页 |
(一) 模块化:产业动态竞合的有效方式 | 第160-166页 |
(二) 产业集群:充分提供产业博弈和竞合所需交流和实施环境 | 第166-169页 |
二、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竞合的影响 | 第169-174页 |
(一) 市场化程度 | 第169页 |
(二) 影响市场化程度的因素 | 第169-172页 |
(三) 如何提高市场化程度 | 第172-174页 |
三、政府在产业竞合中的作用 | 第174-185页 |
(一) 构建产业竞合所需的和谐环境 | 第174-177页 |
(二) 协调冲突 | 第177-180页 |
(三) 处理政府之间关系 | 第180-185页 |
四、本章小节 | 第185-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201页 |
后记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