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其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1-2-1 国外精益建造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精益建造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案 | 第11-1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案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基于供应链的精益建造的理论概述 | 第13-21页 |
§2-1 基于供应链的精益建造的特点 | 第13页 |
§2-2 精益建造的理论基础--TFV 理论 | 第13-14页 |
2-2-1 转化理论 | 第13页 |
2-2-2 生产流程理论 | 第13-14页 |
2-2-3 价值生成理论 | 第14页 |
§2-3 设计管理理论 | 第14-16页 |
2-3-1 顾客需求管理 | 第14-15页 |
2-3-2 价值工程 | 第15-16页 |
§2-4 施工技术理论 | 第16-19页 |
2-4-1 拉动式控制技术管理 | 第16-17页 |
2-4-2 精益建设中的最后计划者体系 | 第17-19页 |
2-4-3 柔性施工管理 | 第19页 |
§2-5 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2-5-1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 第19-20页 |
2-5-2 供应链联盟管理的方式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供应链的建设工程项目的精益组织设计 | 第21-32页 |
§3-1 建立精益组织的必要性 | 第21页 |
§3-2 建立精益组织 | 第21-24页 |
3-2-1 精益组织的内涵 | 第21页 |
3-2-2 建立精益组织的关键 | 第21-22页 |
3-2-3 精益的组织形式 | 第22-24页 |
§3-3 组织的精益化 | 第24-26页 |
3-3-1 有效的合作机制; | 第24页 |
3-3-2 职能部门的职能转变 | 第24-25页 |
3-3-3 企业的组织机构; | 第25页 |
3-3-4 节点企业的作用 | 第25-26页 |
§3-4 精益建造组织管理模式的测评方法 | 第26-32页 |
3-4-1 组织模式BSC 综合测评方法 | 第26-27页 |
3-4-2 组织管理模式静态测评法 | 第27-28页 |
3-4-3 组织模式时序测评法 | 第28-32页 |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的建设工程项目精益建造管理模式构建 | 第32-46页 |
§4-1 供应链条件下精益建造管理模式 | 第32-34页 |
§4-2 供应链的精益化 | 第34-35页 |
4-2-1 准时采购管理 | 第34页 |
4-2-2 订单驱动 | 第34-35页 |
§4-3 基于供应商的精益供应链建设---供应商的选择 | 第35-39页 |
4-3-1 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 | 第35-37页 |
4-3-2 供应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7-39页 |
§4-4 供应链条件下建设工程项目精益建造模式的需求拉动式管理 | 第39-43页 |
4-4-1 核心企业需求拉动式生产系统 | 第39-40页 |
4-4-2 供应链整体的需求拉动式生产系统 | 第40-43页 |
§4-5 供应链条件下精益建造模式的供应链信息管理 | 第43-46页 |
4-5-1 供应链条件下建设工程项目精益建造的信息管理的特点 | 第43页 |
4-5-2 实现信息共享的工具 | 第43-44页 |
4-5-3 供应链条件下精益建造的信息管理模式 | 第44-46页 |
第五章 GT 公司基于供应链的精益建造管理 | 第46-56页 |
§5-1 GT 公司概况 | 第46页 |
§5-2 工程概况及行业相关背景 | 第46-47页 |
5-2-1 工程主要概况 | 第46页 |
5-2-2 总体工期目标 | 第46-47页 |
5-2-3 行业相关背景 | 第47页 |
§5-3 GT 公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7-48页 |
§5-4 供应链环境下的GT 精益组织设计 | 第48-49页 |
§5-5 GT 公司精益建造管理的具体实施内容 | 第49-55页 |
5-5-1 精益化的物资采购与供应管理 | 第49-50页 |
5-5-2 物资供应商的选择 | 第50-53页 |
5-5-3 需求拉动式生产系统施工技术管理 | 第53页 |
5-5-4 供应链信息管理 | 第53-55页 |
§5-6 模式应用成效及意义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