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豇豆锈病 | 第16-20页 |
·硅提高植物抗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胁迫条件下叶绿体中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途径 | 第28-31页 |
·胁迫条件下线粒体中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途径 | 第31-33页 |
·AFLP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第33-40页 |
2 本项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硅对锈菌胁迫下长豇豆幼苗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2-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供试长豇豆品种与菌种 | 第43页 |
·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取样和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硅对锈菌胁迫下豇豆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5页 |
·硅对锈菌胁迫下豇豆叶片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硅对锈菌胁迫下豇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7-50页 |
·外源加硅对豇豆叶片中SiO_2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外源硅处理对长豇豆锈病病情指数的影响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4页 |
第三章 硅和接种锈菌对长豇豆叶片活性氧代谢及H_2O_2清除系统的影响 | 第54-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55页 |
·测定方法 | 第55-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硅对锈菌胁迫下豇豆叶片APX、CAT和SOD活性的效应 | 第57-58页 |
·硅对锈菌胁迫下豇豆叶片POD、PAL和GR活性的效应 | 第58-61页 |
·硅对锈菌胁迫下豇豆叶片中氧自由基和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 第61-63页 |
·硅对锈菌胁迫下豇豆叶片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外源硅和接种锈菌对长豇豆叶片POD同工酶的影响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8页 |
第四章 硅对锈菌胁迫下长豇豆叶片亚细胞器中活性氧代谢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第68-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植物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69页 |
·亚细胞器的提取 | 第69-70页 |
·测定方法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2页 |
·锈菌胁迫下外源硅对各亚细胞器内POD、APX和CAT活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锈菌胁迫下外源硅对各亚细胞器内SOD、GR和PAL活性的影响 | 第72-75页 |
·锈菌胁迫下外源硅对各亚细胞器内AsA、MDA和多酚含量的影响 | 第75-77页 |
·锈菌胁迫下外源硅对各亚细胞器内POD同工酶的影响 | 第77页 |
·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 | 第77-78页 |
·线粒体膜电位 | 第78-79页 |
·线粒体膜肿胀度 | 第79-80页 |
·线粒体呼吸速率 | 第80页 |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 | 第80-81页 |
·线粒体HK—ATPase测定 | 第81-82页 |
3 讨论 | 第82-85页 |
·硅对提高叶绿体活性氧清除能力的作用 | 第82-83页 |
·硅对提高线粒体活性氧清除能力和维持线粒体正常结构与功能的作用 | 第83-85页 |
第五章 与豇豆锈病抗性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分析 | 第85-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90页 |
·植物材料和锈病抗性分离群体的构建 | 第86-87页 |
·AFLP分析 | 第87-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7页 |
·豇豆锈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分析 | 第90-91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91-92页 |
·酶切连接产物的预扩增结果 | 第92-93页 |
·AFLP选择性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93-94页 |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94-96页 |
·多态性引物组合在F_2代单株中的验证及连锁距离的确定 | 第96-97页 |
3 讨论 | 第97-100页 |
·影响豇豆AFLP分子标记分析结果的因素 | 第97-98页 |
·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优缺点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与豇豆锈病抗性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的SCAR转换 | 第100-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4页 |
·材料 | 第101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DNA片段的同收 | 第101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测序 | 第101-104页 |
·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 第10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8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104页 |
·目的片断克隆和测序 | 第104-106页 |
·目的片段的测序结果 | 第106页 |
·SCAR标记引物设计 | 第106-107页 |
·SCAR-PCR反应程序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107页 |
·用SCAR标记进行单株验证 | 第107-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个人简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