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1、前言 | 第5-7页 |
| ·选题依据 | 第5-6页 |
| ·选题背景 | 第5-6页 |
| ·选题目的 | 第6页 |
| ·文献综述 | 第6-7页 |
| ·关于非奥项目发展的文献综述 | 第6页 |
| ·滑翔伞运动的文献综述 | 第6-7页 |
| ·滑翔伞运动发展起源的研究 | 第6-7页 |
| ·滑翔伞运动项目的技术研究 | 第7页 |
| ·滑翔伞运动俱乐部的研究 | 第7页 |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9页 |
| ·研究对象 | 第7页 |
| ·研究方法 | 第7-9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8页 |
| ·访谈法 | 第8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8-9页 |
| ·实地调查法 | 第9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9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9页 |
| 3、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9-32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兴起概述 | 第9-13页 |
| ·滑翔伞运动 | 第9页 |
| ·滑翔伞运动的飞行原理 | 第9-10页 |
| ·滑翔伞运动的项目特点 | 第10-11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发展概述 | 第11-13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国外发展 | 第11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国内发展 | 第11-13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发展现状 | 第13-28页 |
| ·我国滑翔伞运动的参与人口现状 | 第13-16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参与人口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情况 | 第14-15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参与人口职业现状 | 第15-16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参与目的现状 | 第16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参与方式 | 第16页 |
| ·滑翔伞运动教练员队伍的现状 | 第16-18页 |
| ·滑翔伞运动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 第17页 |
| ·滑翔伞运动教练员的来源情况 | 第17-18页 |
| ·教练员的学历结构 | 第18页 |
| ·教练员的执教年限 | 第18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场地现状 | 第18-19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场地要求 | 第18-19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场地限制 | 第19页 |
| ·滑翔伞运动的装备情况 | 第19页 |
| ·滑翔伞运动需要哪些装备 | 第19页 |
| ·目前我国滑翔伞运动的装备生产情况 | 第19页 |
| ·滑翔伞运动的开展活动现状 | 第19-20页 |
| ·滑翔伞运动的组织管理现状 | 第20-27页 |
| ·滑翔伞运动的政府组织管理机构 | 第20-21页 |
| ·滑翔伞运动的俱乐部 | 第21-24页 |
| ·个案分析--------------北京大羽滑翔伞俱乐部 | 第24-27页 |
| ·滑翔伞运动俱乐部所面临的问题 | 第27页 |
| ·滑翔伞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特点 | 第27-28页 |
| ·滑翔伞运动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 第28-32页 |
| ·“刺激社会需求,促进项目发展” | 第28-29页 |
| ·“立足多种经营,公私互利互惠” | 第29-30页 |
| ·“官办民办结合,各就各位互补” | 第30-31页 |
| ·“遵循项目规律,引导良性休闲” | 第31-32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2-36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建议 | 第33-36页 |
|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 第33-34页 |
| ·俱乐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 第34页 |
| ·俱乐部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 第34页 |
| ·技术培训体系有待构建 | 第34-35页 |
| ·滑翔伞活动场地建设有待加强 | 第35页 |
| ·器材设备技术开发力度有待加大 | 第35-36页 |
| 5 致谢 | 第36-37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附件 | 第39-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