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研究

前言第1-9页
第一章 股权分置的历史由来第9-10页
第二章 股权分置所带来的制度缺陷分析第10-17页
 第一节 股权分置造成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缺陷分析第11-13页
  一、股权分置造成我国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缺陷第11页
  二、股权分置造成我国证券市场定价功能的缺陷第11-12页
  三、股权分置造成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缺陷第12-13页
 第二节 股权分置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缺陷分析第13-16页
  一、股权分置下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利益的不一致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缺陷的重要基础第13-14页
  二、股权分置使证券市场不可能形成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科学考核标准和有效激励机制第14-15页
  三、股权分置造成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行为扭曲第15-16页
 第三节 股权分置造成国有股长期不流通的缺陷分析第16-17页
  一、股权分置造成国有股无法通过证券市场流通转让,阻碍国有经济的战略结构调整第16页
  二、股权分置造成国有股变现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了社保基金的资金补充第16页
  三、大量非流通国有股的长期存在,对稳定证券市场心理预期十分不利一第16-17页
第三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沿革与核心问题分析第17-29页
 第一节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沿革与经验教训第17-21页
  一、国有股流通的自发探索阶段与经验教训第17-18页
  二、国有股减持试点探索阶段与经验教训第18-19页
  三、国有股存量减持探索阶段与经验教训第19-20页
  四、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和全面展开阶段与经验教训第20-21页
 第二节 股权分置改革核心问题分析第21-29页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利益之间的分配第21-23页
  二、对价的实质分析第23-28页
  三、对价数量的确定是两类股东市场博弈的最终均衡结果第28-29页
第四章 股权分置改革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分析第29-42页
 第一节 非流通股大股东与流通股大股东之间的博弈第29-32页
  一、国资委与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第30页
  二、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与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博弈关系第30-31页
  三、非流通股大股东与自然人投资者的博弈行为第31-32页
 第二节 非流通股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行为第32-37页
  一、非流通股大股东博弈行为策略:行为金融学视角的分析第32-35页
  二、中小投资者的消极行为策略—“漠视”现象分析第35-37页
 第三节 流通股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行为第37-38页
 第四节 以政府为核心的两类博弈关系与政府行为分析第38-41页
  一、政府与非流通股大股东之间的博弈第38-39页
  二、中小投资者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第39-40页
  三、政府行为分析第40-41页
 第五节 股权分置改革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分析的主要结论第41-42页
第五章 改革建议第42-52页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改革规则第42-43页
  一、设定股改方案的最低投票率第42页
  二、加大对上市公司的股改承诺的法律监督第42页
  三、加大对股改中不合格保荐机构的惩戒力度第42-43页
 第二节 切实将改革的动力从以行政推动为主转向以经济推动为主第43-44页
 第三节 进一步加大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力度第44页
 第四节 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推动我国股票发行审核制度的变革第44-46页
 第五节 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加快我国新股定价方式的改革第46-47页
  一、进一步推行累计投标询价发行定价方式第46-47页
  二、逐渐屏弃上网定价发行方式第47页
  三、面对市场国际化趋势,发行方式应该转变为混合招股模式第47页
 第六节 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业的发展,完善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第47-48页
 第七节 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48-49页
 第八节 切实转变监管理念与监管方式,从全能型监管转变为透明度监管第49-50页
 第九节 充分利用股权分置改革中金融创新的经验,加快建设我国自主金融创新体系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3-54页
后记第54-55页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继续探索数码版画
下一篇:缺氧增强型线粒体靶向MPG表达体系的建立及其对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