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声明 | 第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引言 | 第10-26页 |
| ·禽流感流行历史及现状 | 第10-13页 |
| ·LPAI | 第11页 |
| ·HPAI | 第11-13页 |
| ·我国禽流感流行历史及现状 | 第13-15页 |
| ·H5亚型禽流感 | 第14页 |
| ·H9N2亚型禽流感 | 第14-15页 |
| ·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致病性(毒力)的测定 | 第15-16页 |
| ·HA和NA对致病力的影响 | 第16-19页 |
| ·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向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的转变 | 第19页 |
| ·高致病力禽流感诊断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 ·临床诊断 | 第20页 |
| ·实验室诊断 | 第20-2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 ·材料 | 第26-2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 ·病毒 | 第27页 |
| ·阴性和阳性抗原对照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36页 |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7-31页 |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 ·抗原捕捉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2-34页 |
| ·试剂盒的组装及保存期试验 | 第34-36页 |
| 3 结果 | 第36-58页 |
| ·单抗的制备 | 第36-37页 |
| ·抗原的制备 | 第36页 |
| ·动物免疫与抗体水平检测 | 第36页 |
|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及HA蛋白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建立 | 第36页 |
| ·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 第36-37页 |
| ·杂交瘤细胞株抗体分泌稳定性的测定 | 第37页 |
| ·抗原捕捉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7-51页 |
| ·捕获抗体和一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 ·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38页 |
| ·封闭、一抗反应时间和酶标抗体的确定 | 第38页 |
| ·标准阳性抗原对照和标准阴性对照的确定 | 第38-39页 |
| ·尿囊液临界值的确定 | 第39-40页 |
| ·用血凝试验和鸡胚接种实验来验证的抗原捕获ELISA | 第40页 |
| ·特异性交叉试验 | 第40页 |
| ·尿囊液敏感性比较试验 | 第40-41页 |
| ·酶标板均一性和结合率的检测 | 第41-42页 |
| ·重复性实验 | 第42页 |
| ·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临床样本的检测 | 第42-50页 |
| ·临床样本阴阳性判定标准的确定及检测靶器官的选择 | 第50-51页 |
| ·敏感性实验 | 第51页 |
| ·试剂盒的组装及保存期试验 | 第51-58页 |
| ·试剂盒的组成 | 第51-52页 |
| ·试剂盒保存期试验 | 第52-58页 |
| 4 讨论 | 第58-62页 |
| ·抗原的制备 | 第58页 |
| ·动物免疫与抗体水平检测 | 第58页 |
| ·细胞融合 | 第58-59页 |
| ·HA亚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抗体的筛选 | 第59页 |
| ·杂交瘤细胞克隆及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 第59页 |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9页 |
| ·免疫动物 | 第59-60页 |
| ·多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60页 |
| ·抗原捕捉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60-61页 |
| ·抗原捕获ELISA工作条件的建立 | 第60页 |
| ·标准阳性抗原对照和标准阴性对照的确定 | 第60页 |
| ·检测样本阴阳性判定标准的确定及检测靶器官的选择 | 第60-61页 |
| ·试剂盒的组装及保存期试验 | 第61页 |
| ·抗原捕获ELISA的优缺点 | 第61-62页 |
| 5 结论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