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7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时空范围 | 第7-9页 |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12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2-14页 |
第四节 箭的名物考证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夏商时期青铜镞研究 | 第17-48页 |
第一节 青铜镞的型式分析 | 第17-30页 |
第二节 青铜镞的分期与年代 | 第30-39页 |
第三节 青铜镞的分区研究 | 第39-45页 |
第四节 青铜镞的发展与演变 | 第45-48页 |
第二章 西周时期青铜镞研究 | 第48-69页 |
第一节 青铜镞的型式分析 | 第48-56页 |
第二节 青铜镞的分期与年代 | 第56-61页 |
第三节 青铜镞的分区研究 | 第61-65页 |
第四节 青铜镞的发展与演变 | 第65-69页 |
第三章 东周时期青铜镞研究 | 第69-133页 |
第一节 三晋两周地区 | 第69-91页 |
第二节 齐鲁文化区 | 第91-102页 |
第三节 燕文化区 | 第102-109页 |
第四节 秦文化区 | 第109-113页 |
第五节 北方区 | 第113-127页 |
第六节 从铜镞看东周时期各区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 第127-133页 |
第四章 先秦时期的箭制 | 第133-139页 |
第一节 先秦时期镞的铸造与安杆方式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先秦时期箭的长度考察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箭的配给数量考察 | 第136-137页 |
第四节 关于弓矢与弩矢 | 第137-139页 |
第五章 北方地区夏商周时期青铜镞的综合考察 | 第139-153页 |
第一节 北方地区夏商周时期青铜镞的发展阶段与空间分布 | 第139-144页 |
第二节 青铜镞在形制上的演进及其在军事上的意义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青铜镞的形制与功能 | 第147-153页 |
结语 | 第153-156页 |
附图 | 第156-21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9-220页 |
论文摘要(中) | 第220-222页 |
论文摘要(英) | 第222-224页 |
后 记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