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进展与回顾 | 第14-31页 |
·复合地基的分类 | 第14-16页 |
·复合地基适用范围 | 第16-17页 |
·复合地基基本原理 | 第17-23页 |
·复合地基工程技术的发展 | 第23-31页 |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31-34页 |
·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创新性工作 | 第33-34页 |
第2章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理论计算 | 第34-53页 |
·概述 | 第34-35页 |
·碎石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35-42页 |
·碎石桩桩体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42-43页 |
·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43-45页 |
·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45-52页 |
·下卧层沉降量的计算 | 第46-49页 |
·加固区沉降量计算 | 第49-52页 |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碎石桩复合地基综合评价 | 第53-76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天然地基液化的判别 | 第54-59页 |
·剪切波速法判别砂土液化 | 第54页 |
·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EER)砂土液化判别法 | 第54-56页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4]G850011-2001 方法 | 第56-57页 |
·瑞利波速度液化判别法 | 第57-59页 |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液化判别 | 第59-64页 |
·碎石桩应力集中作用 | 第59-60页 |
·碎石桩复合地基排水作用 | 第60-62页 |
·碎石桩复合地基液化判别 | 第62-64页 |
·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评价 | 第64-69页 |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法 | 第65页 |
·碎石桩桩体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 第65-67页 |
·碎石桩桩体的瑞利波法评价 | 第67-69页 |
·工程实例 | 第69-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CFG 复合地基设计及试验研究 | 第76-92页 |
·CFG 桩复合地基设计思想 | 第76-77页 |
·CFG 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 第77-82页 |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77-78页 |
·CFG 桩复合地基 | 第78页 |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 第78-82页 |
·CFG 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82-83页 |
·CFG 桩复合地基中褥垫层的合理设置 | 第83-85页 |
·刚性桩复合地基中褥垫层的作用 | 第83-84页 |
·刚性桩复合地基褥垫层的合理厚度 | 第84-85页 |
·复合模量的讨论 | 第85-87页 |
·CFG 桩复合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 第87-91页 |
·规范法 | 第87-89页 |
·改进Geddes 法 | 第89页 |
·Es 法 | 第89-90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90页 |
·CFG 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CFG 桩复合地基的三维弹塑性分析 | 第92-122页 |
·FLAC3D 的基本原理 | 第92-94页 |
·FLAC3D 增量形式数学表达 | 第92-93页 |
·塑性流动理论增量方程 | 第93-94页 |
·Mohr-Coulomb 本构模型 | 第94-99页 |
·Hooke 定律的增量形式 | 第94-95页 |
·组合的破坏准则和流动法则 | 第95-97页 |
·塑性修正 | 第97-99页 |
·单桩CFG 复合地基计算模型 | 第99-100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0-120页 |
·桩间土模量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桩端土模量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垫层厚度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垫层模量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桩长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置换率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桩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6章 CFG 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122-148页 |
·概述 | 第122页 |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模式 | 第122-123页 |
·竖向应力系数的计算 | 第123-128页 |
·半无限体中集中力的应力解 | 第123-125页 |
·侧摩阻力引起的竖向应力系数 | 第125-126页 |
·桩端阻力引起的竖向应力系数 | 第126-127页 |
·桩间土承担荷载引起的竖向应力系数 | 第127-128页 |
·垫层压缩量的计算 | 第128-133页 |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设 | 第128-129页 |
·竖向应力的计算 | 第129页 |
·土体侧限状态 | 第129-132页 |
·垫层侧限状态 | 第132-133页 |
·桩端刺入量的计算 | 第133-134页 |
·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修正不同模量法 | 第134-142页 |
·基本假定 | 第134-136页 |
·桩-土-垫层共同作用分析 | 第136-138页 |
·修正不同模量法 | 第138-139页 |
·修正不同模量法的计算程序 | 第139-142页 |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实例 | 第142-146页 |
·工程概况 | 第142-144页 |
·沉降计算分析 | 第144-146页 |
·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7章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与计算 | 第148-159页 |
·概述 | 第148-149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形状 | 第149-150页 |
·长桩作用机理 | 第150页 |
·短桩作用机理 | 第150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 第150-152页 |
·复合模量 | 第152-156页 |
·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 第156页 |
·工程实例 | 第156-158页 |
·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8章 复合地基抗震问题的初步探讨 | 第159-166页 |
·概述 | 第159-160页 |
·水平静荷载作用下CFG 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 | 第160-161页 |
·地震荷载作用下CFG 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 | 第161-163页 |
·桩基水平抗震的弱点 | 第161-162页 |
·复合地基的减振机理 | 第162-163页 |
·讨论 | 第163-165页 |
·小结 | 第165-166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6-169页 |
·结论 | 第166-167页 |
·展望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6页 |
作者简介 | 第176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6-177页 |
获得奖励 | 第177-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