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技术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油藏概况 | 第13-16页 |
·研究区域位置 | 第13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4页 |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4-16页 |
第3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6-27页 |
·油藏构造及断层特征 | 第16页 |
·构造特征 | 第16页 |
·断层特征 | 第16页 |
·地层特征 | 第16-17页 |
·储层特征 | 第17-26页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17-18页 |
·储层沉积特征 | 第18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8-24页 |
·夹层识别及分布特征 | 第24-26页 |
·流体性质 | 第26页 |
·地层压力和温度 | 第26页 |
·油藏类型 | 第26-27页 |
第4章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 第27-48页 |
·油藏开发现状 | 第27页 |
·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27-41页 |
·综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 | 第28-29页 |
·含水上升率 | 第29-31页 |
·含水采出比 | 第31-32页 |
·存水率动态评价 | 第32-34页 |
·水驱指数动态评价 | 第34-35页 |
·油藏压力保持水平 | 第35-36页 |
·能量驱动指数评价 | 第36-37页 |
·注水量评价 | 第37-39页 |
·调整措施效果评价 | 第39-41页 |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 第41页 |
·油藏可采储量计算 | 第41-44页 |
·水驱特征曲线适应性分析 | 第41-42页 |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图版法 | 第42页 |
·递减曲线法 | 第42-43页 |
·相渗曲线法 | 第43-44页 |
·油藏井网适应性评价 | 第44-48页 |
·合理技术井网密度确定 | 第44-46页 |
·合理井距确定 | 第46页 |
·极限井网密度确定 | 第46-47页 |
·合理注采井数比确定 | 第47-48页 |
第5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48-60页 |
·油藏地质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50-52页 |
·模拟软件及数学模型 | 第50页 |
·模拟区域与时空网格 | 第50页 |
·初始参数场建立 | 第50-52页 |
·油藏动态数据 | 第52页 |
·油藏历史拟合 | 第52-57页 |
·历史拟合的主要原则 | 第52-53页 |
·历史拟合参数的调节 | 第53页 |
·油藏储量拟合 | 第53-54页 |
·油藏历史拟合 | 第54页 |
·单井历史拟合 | 第54-57页 |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7-60页 |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剩余油类型 | 第58页 |
·剩余油成因分析 | 第58-60页 |
第6章 油藏调整对策方案及优化 | 第60-71页 |
·目前井网采油速度潜力分析 | 第60-62页 |
·油藏注水调整及优化 | 第62-65页 |
·油藏注水方式优化 | 第62-64页 |
·油藏注水层位优化 | 第64-65页 |
·油藏合理注采井网调整 | 第65-67页 |
·合理注采井网部署原则 | 第65-66页 |
·合理注采井网调整方案 | 第66-67页 |
·油藏综合调整对策 | 第67-71页 |
·油藏综合调整对策依据 | 第67-68页 |
·油藏综合调整方案设计 | 第68-69页 |
·油藏综合调整预测结果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