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引言第10-13页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技术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第11-1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第2章 油藏概况第13-16页
   ·研究区域位置第13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13-14页
   ·勘探开发概况第14-16页
第3章 油藏地质特征第16-27页
   ·油藏构造及断层特征第16页
     ·构造特征第16页
     ·断层特征第16页
   ·地层特征第16-17页
   ·储层特征第17-26页
     ·储层岩性特征第17-18页
     ·储层沉积特征第18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18-24页
     ·夹层识别及分布特征第24-26页
   ·流体性质第26页
   ·地层压力和温度第26页
   ·油藏类型第26-27页
第4章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第27-48页
   ·油藏开发现状第27页
   ·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第27-41页
     ·综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第28-29页
     ·含水上升率第29-31页
     ·含水采出比第31-32页
     ·存水率动态评价第32-34页
     ·水驱指数动态评价第34-35页
     ·油藏压力保持水平第35-36页
     ·能量驱动指数评价第36-37页
     ·注水量评价第37-39页
     ·调整措施效果评价第39-41页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第41页
   ·油藏可采储量计算第41-44页
     ·水驱特征曲线适应性分析第41-42页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图版法第42页
     ·递减曲线法第42-43页
     ·相渗曲线法第43-44页
   ·油藏井网适应性评价第44-48页
     ·合理技术井网密度确定第44-46页
     ·合理井距确定第46页
     ·极限井网密度确定第46-47页
     ·合理注采井数比确定第47-48页
第5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第48-60页
   ·油藏地质模型建立第48-50页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第50-52页
     ·模拟软件及数学模型第50页
     ·模拟区域与时空网格第50页
     ·初始参数场建立第50-52页
     ·油藏动态数据第52页
   ·油藏历史拟合第52-57页
     ·历史拟合的主要原则第52-53页
     ·历史拟合参数的调节第53页
     ·油藏储量拟合第53-54页
     ·油藏历史拟合第54页
     ·单井历史拟合第54-57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7-60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7-58页
     ·剩余油类型第58页
     ·剩余油成因分析第58-60页
第6章 油藏调整对策方案及优化第60-71页
   ·目前井网采油速度潜力分析第60-62页
   ·油藏注水调整及优化第62-65页
     ·油藏注水方式优化第62-64页
     ·油藏注水层位优化第64-65页
   ·油藏合理注采井网调整第65-67页
     ·合理注采井网部署原则第65-66页
     ·合理注采井网调整方案第66-67页
   ·油藏综合调整对策第67-71页
     ·油藏综合调整对策依据第67-68页
     ·油藏综合调整方案设计第68-69页
     ·油藏综合调整预测结果第69-71页
结论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钻井液降滤失剂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常用惰性堵漏材料堵漏效果及综合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