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0页 |
四、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大学园区的内涵 | 第16-18页 |
一、大学园区的概念 | 第16页 |
二、大学园区的形式 | 第16-17页 |
1、大学社区 | 第16页 |
2、大学卫星城 | 第16页 |
3、大学城市 | 第16-17页 |
三、大学园区的特点 | 第17页 |
四、大学园区功能的扩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外大学园区的发展过程及经验和启示 | 第18-23页 |
一、国外大学园区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1、第一阶段:与城市空间重合的大学校园 | 第18页 |
2、第二阶段:城市内部的大学校园 | 第18-19页 |
3、第三阶段:郊区化的大学校园 | 第19页 |
4、第四阶段:回归城市的大学校园 | 第19页 |
二、大学园区建设的国际经验 | 第19-22页 |
1、区位的选择 | 第19页 |
2、科学的规划 | 第19-20页 |
3、政府的作用 | 第20页 |
4、市场的力量 | 第20-21页 |
5、产学研的结合 | 第21页 |
6、特色的形成 | 第21-22页 |
三、对我国大学园区建设的启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内大学园区区位演变过程及特征 | 第23-35页 |
一、国内大学园区的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1、大学校园初建阶段 | 第23页 |
2、大学园区发展阶段 | 第23-24页 |
3、大学园区成熟阶段 | 第24页 |
二、国内大学园区区位演变 | 第24-28页 |
1、影响大学园区空间布局的区位因素 | 第24-27页 |
2、大学园区的空间布局形态 | 第27页 |
3、大学园区的区位选择模式 | 第27-28页 |
三、大学园区区位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 | 第28-32页 |
1、高等教育资源短缺 | 第29-31页 |
2、政府与市场调控的混合作用 | 第31页 |
3、大学园区空间组织机制的创新作用 | 第31-32页 |
四、大学园区的空间布局类型与特征 | 第32-35页 |
1、大学园区的空间布局类型 | 第32-34页 |
2、大学园区的空间布局特征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大学园区区位转移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互动机理 | 第35-39页 |
一、大学园区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35-37页 |
1、城市空间的增量拓展与存量拓展 | 第35页 |
2、促进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进程 | 第35-36页 |
3、成为城市中信息的高度集聚功能区 | 第36页 |
4、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第36页 |
5、大学园区周边土地升值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 | 第36页 |
6、拓展区域服务消费市场 | 第36-37页 |
7、以大学特有的文化魅力创建高质量的新城或城市社区 | 第37页 |
二、城市空间结构对大学园区建设的影响 | 第37-39页 |
1、大学园区的郊区化发展 | 第37-38页 |
2、大学园区的社区化发展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长春市大学园区布局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39-60页 |
一、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框架 | 第39-44页 |
1、长春市城市空间布局现状 | 第39-42页 |
2、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构想 | 第42-44页 |
二、长春市大学园区的空间结构演变 | 第44-56页 |
1、长春市大学园区的空间发展概况 | 第44-50页 |
2、长春市大学园区空间布局区位特征 | 第50-53页 |
3、长春市大学园区空间布局存在问题 | 第53-56页 |
三、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56-59页 |
1、促进郊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复杂化 | 第56页 |
2、带动周边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 | 第56-57页 |
3、为开发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 第57页 |
4、促进郊区道路交通的发展 | 第57页 |
5、推动长春市人口结构升级 | 第57页 |
6、提升长春市新城区形象 | 第57-59页 |
四、对长春市大学园区空间布局的建议 | 第59-60页 |
1、校区分散的院校应加强资源整合、走集中发展道路 | 第59页 |
2、注重校际间、校企间的科研协作,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 第59页 |
3、做好新一轮大学园区建设的规划工作 | 第59页 |
4、加强同社区的联系和发展,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