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10页 |
| ·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论文框架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4-24页 |
| ·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 ·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 | 第14页 |
| ·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 | 第14-15页 |
| ·工资构成 | 第15页 |
| ·工资支付规则 | 第15页 |
| ·最低工资保障 | 第15-16页 |
| ·欠薪 | 第16页 |
| ·特殊情形下的工资保障 | 第16页 |
| ·欠薪应急周转金 | 第16-17页 |
| ·工资保障金运行模式 | 第17页 |
| ·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7-24页 |
|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7-18页 |
| ·社会公平理论 | 第18-19页 |
| ·薪酬理论 | 第19-22页 |
|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构建农民工保障金制度的必要性 | 第24-29页 |
| ·现阶段农民工欠薪的困境 | 第24-25页 |
| ·欠薪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 ·社会因素 | 第25-26页 |
| ·用工单位因素 | 第26页 |
| ·立法因素 | 第26页 |
| ·农民工因素 | 第26页 |
| ·劳动力供给因素 | 第26页 |
| ·心理因素 | 第26页 |
| ·建立欠薪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 ·社会公平的要求 | 第27页 |
| ·社会转型的要求 | 第27页 |
| ·农民工自身特点决定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昆明市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为例 | 第29-37页 |
| ·昆明市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的执行现状 | 第29页 |
| ·昆明市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运行的成效及问题 | 第29-37页 |
| ·成效 | 第29-31页 |
| ·督促建筑企业规范劳动关系 | 第29-30页 |
| ·缩短了行政处理时间,减少了行政处理成本 | 第30页 |
|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 第30-3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 ·政府立法的滞后 | 第31-33页 |
| ·行政运行制度不健全 | 第33-34页 |
|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 第34-35页 |
| ·现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社会保障力度不足 | 第35-36页 |
| ·资金的闲置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国内外欠薪保障制度借鉴 | 第37-44页 |
| ·外国欠薪保障制度 | 第37-39页 |
| ·各国欠薪保障的运行模式 | 第37-38页 |
| ·运用基金管理的模式 | 第37-38页 |
| ·运用保险来管理的模式 | 第38页 |
| ·立法方面 | 第38-39页 |
| ·国内欠薪保障制度 | 第39-44页 |
| ·深圳经验 | 第39-40页 |
| ·上海经验 | 第40-41页 |
| ·宁波经验 | 第41-42页 |
| ·嘉兴经验 | 第42页 |
| ·国内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运行模式分析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我国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的构建路径 | 第44-54页 |
| ·建立强制保险的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模式 | 第44-50页 |
| ·原因及条件 | 第44-45页 |
| ·社会保险制度可行性分析 | 第45-48页 |
| ·资金运作可行性 | 第45页 |
| ·社会承受可行性分析 | 第45-46页 |
| ·建立保险制度的SWOT分析 | 第46-48页 |
| ·保险制度运行机制 | 第48-50页 |
|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 | 第50-52页 |
| ·将治理欠薪纳入法制化轨道,强化法律责任制止欠薪 | 第50-51页 |
| ·以法规形式明确非法分、转包劳动者与主承包商的劳动关系 | 第51-52页 |
| ·立法确立工资保障金或保险的强制征收制度 | 第52页 |
| ·确立工资请求权的"优先权"地位 | 第52页 |
| ·确立欠薪保障的行政联合执法机制 | 第52页 |
| ·依法强化工会组织在"追薪"行动中的维权作用 | 第52-53页 |
| ·结论及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