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本章小节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共享空间相关概念及历史沿革 | 第15-25页 |
·关于“空间” | 第16页 |
·关于“形态 | 第16-17页 |
·“共享空间”概念 | 第17-18页 |
·“共享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共享空间”概念内涵的三个层次 | 第17-18页 |
(1) 功能属性 | 第17-18页 |
(2) 形态特征 | 第18页 |
(3) 情感本质 | 第18页 |
·中庭的历史与现代共享空间的产生 | 第18-20页 |
·水晶宫的意义 | 第18-19页 |
·赖特的承启作用 | 第19页 |
·约翰.波特曼与现代中庭 | 第19-20页 |
·共享空间的理论背景 | 第20-23页 |
·赖特的流动空间 | 第20-21页 |
·波特曼的共享空间 | 第21-23页 |
·共享空间的发展 | 第23-24页 |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共享空间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 | 第25-40页 |
·空间的精神功能与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 第26-29页 |
·空间的精神功能 | 第26页 |
·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 第26-29页 |
·共享空间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分析 | 第29-35页 |
·心理特征 | 第30-32页 |
(1) 兴趣与动机 | 第30页 |
(2) 怀旧与向新 | 第30-31页 |
(3) 注意与想象 | 第31-32页 |
·行为模式 | 第32-35页 |
(1) 行为模式与空间环境 | 第32-34页 |
(2) 私密性与公共性 | 第34-35页 |
·共享空间氛围营造 | 第35-39页 |
·空间形状与情感空间营造 | 第36页 |
·光与环境氛围营造 | 第36-38页 |
·色彩与心理 | 第38页 |
·景观与联想 | 第38-39页 |
本章小节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共享空间形态构成与特征 | 第40-82页 |
·共享空间与母体建筑位置关系 | 第41-45页 |
·平面围合关系 | 第41-43页 |
(1) 全围合 | 第41-42页 |
(2) 半围合 | 第42-43页 |
(3) 并置 | 第43页 |
·竖向位置关系 | 第43-45页 |
(1) 底部或裙房 | 第44-45页 |
(2) 中部 | 第45页 |
(3) 顶部 | 第45页 |
·共享空间原型分析 | 第45-48页 |
·平面基本形状 | 第45-47页 |
(1) 点状 | 第45-46页 |
(2) 线状 | 第46-47页 |
·剖面基本形状 | 第47-48页 |
·共享空间界面分析 | 第48-55页 |
·空间界面概述 | 第48-50页 |
·共享空间界面构成分析 | 第50-54页 |
(1) 顶界面 | 第50-52页 |
(2) 侧界面 | 第52-53页 |
(3) 底界面 | 第53-54页 |
·共享空间界面材质分析 | 第54-55页 |
·内域要素分析 | 第55-61页 |
·步级、楼梯、坡道 | 第56页 |
·景观电梯、自动扶梯 | 第56-58页 |
·天桥、平台 | 第58-59页 |
·水体、绿化、雕塑、家具 | 第59-61页 |
·共享空间空间尺度分析 | 第61-65页 |
·空间比例 | 第62-63页 |
·母空间与子空间尺度联系 | 第63-65页 |
·当代建筑共享空间形态设计新特点 | 第65-81页 |
·影响共享空间设计发展的技术及社会因素 | 第65-67页 |
·推动共享空间设计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67-70页 |
·当代建筑共享空间的形态设计新特点 | 第70-81页 |
(1) 中心地位的弱化与多元 | 第70-73页 |
(a) 单核非对称构图 | 第71页 |
(b) 多核共享空间 | 第71-73页 |
(b1) 并置 | 第71-72页 |
(b2)连续 | 第72页 |
(b3) 嵌套 | 第72-73页 |
(b4) 运动 | 第73页 |
(2) 界面的消解与转换 | 第73-75页 |
(a) 消解 | 第74页 |
(a1) 形体变换 | 第74页 |
(a2) 材料替换 | 第74页 |
(b) 转换 | 第74-75页 |
(3) 多重空间的穿插与复合 | 第75-76页 |
(4) 与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共生 | 第76-79页 |
(a) 建筑共享空间的城市化 | 第77-78页 |
(a1) 步行街化 | 第77页 |
(a2) 广场化 | 第77-78页 |
(b) 转换 | 第78-79页 |
(b1) 界面拓扑 | 第78页 |
(b2) 视觉通透 | 第78页 |
(b3) 内外同构 | 第78-79页 |
(5) 注重时间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形态可变性设计 | 第79-81页 |
本章小节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82-95页 |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共享空间在高层建筑中的拓展 | 第83-86页 |
·上海正大商业广场——在商业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典范 | 第86-90页 |
·伦敦议会大厦共享空间分析——共享空间界面消解与转换的体现 | 第90-92页 |
·美国锐步(reebok)集团总部大楼——利用共享空间巧妙组织其他空间的表演 | 第92-95页 |
第六章 共享空间设计原则 | 第95-101页 |
·整体设计原则 | 第96-97页 |
·共享空间与母体建筑的统一 | 第96-97页 |
·共享空间与其子空间的统一 | 第97页 |
·空间多样原则 | 第97-98页 |
·共享空间与其余空间灵活关联 | 第97-98页 |
·共享空间子空间的丰富多样 | 第98页 |
·光线原则 | 第98-99页 |
·环境渗透原则 | 第99-100页 |
本章小节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