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4页 |
引言 | 第4-7页 |
一、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的演变历程 | 第7-15页 |
(一) 本文中的概念约定 | 第7-9页 |
(二)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 | 第9-12页 |
(三) 生态发展观是伴随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而趋于成熟的 | 第12-13页 |
(四) 生态发展观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精髓 | 第13-15页 |
二、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生态批判理论范式 | 第15-27页 |
(一) 生态危机理论的内涵 | 第15-18页 |
(二) 造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分析 | 第18-22页 |
(三)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持续性 | 第22-23页 |
(四) 议会斗争和社会运动相结合的过渡战略 | 第23-24页 |
(五) 90 年代后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设想 | 第24-27页 |
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生态重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 第27-32页 |
(一) 以整体的人类中心观来指导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行为方式 | 第27-29页 |
(二) 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方法论基础,指导资本主义的生态现代化 | 第29-30页 |
(三) 以“生态和谐价值观”为尺度,力主实现生态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合一 | 第30-32页 |
四、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生态重建理论的实践范式 | 第32-37页 |
(一) 经济上,强调维护生态平衡,实行有计划的生态化经济模式 | 第32-33页 |
(二) 政治上,强调民主、公正,实行非暴力、分散化的基层民主政治 | 第33-34页 |
(三) 文化上,强调人的解放,创建体现人性解放的新型生态社会主义文化 | 第34-35页 |
(四) 社会生活上,强调精神消费,建立以人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节约型社会 | 第35-37页 |
五、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及其评价 | 第37-47页 |
(一)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结合点 | 第37-41页 |
(二)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相悖点 | 第41-47页 |
六、当代中国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的必要性 | 第47-52页 |
(一) 资本主义全球性的生态扩张已浸染整个世界 | 第47-48页 |
(二)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生态维度上是低效率的 | 第48-49页 |
(三) 中国同样面临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挑战 | 第49页 |
(四) 中国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 第49-50页 |
(五) 中国需要系统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 第50-52页 |
七、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示 | 第52-59页 |
(一)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 第52-55页 |
(二) 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看 | 第55-59页 |
结束语:总结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