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DNA的组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质 | 第9-10页 |
·DNA的组成 | 第9页 |
·DNA的结构 | 第9-10页 |
·DNA的电化学性质 | 第10页 |
·DNA与有机小分子的作用 | 第10-11页 |
·DNA与有机小分子的作用模式 | 第10-11页 |
·共价结合 | 第10-11页 |
·剪切作用 | 第11页 |
·长距组装 | 第11页 |
·非共价作用 | 第11页 |
·DNA与小分子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电化学研究DNA与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 | 第11-22页 |
·有机染料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12-16页 |
·蒽醌类染料 | 第12-13页 |
·吩噻嗪类染料 | 第13-14页 |
·菲啶和吖啶类 | 第14-15页 |
·咪唑类染料 | 第15页 |
·吩嗪类、吩噁嗪类和咯嗪 | 第15-16页 |
·三苯甲烷类和咕吨类 | 第16页 |
·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16-21页 |
·米托蒽醌 | 第17页 |
·道诺霉素 | 第17-18页 |
·阿霉素和表阿霉素 | 第18-19页 |
·更生霉素、棘霉素 | 第19-20页 |
·黄酮类药物 | 第20页 |
·其他药物 | 第20-21页 |
·其他与DNA作用的有机化合物 | 第21-22页 |
·小分子与DNA作用的研究展望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孔雀石绿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和电化学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 第27-43页 |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孔雀石绿与DNA相互作用 | 第29-30页 |
·电化学方法研究孔雀石绿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30-37页 |
·循环伏安法研究孔雀石绿与DNA作用 | 第30-32页 |
·计时库仑法研究孔雀石绿与DNA相互作用 | 第32-33页 |
·反应速率常数K_s及电荷转移系数α的测定 | 第33-34页 |
·孔雀石绿与DNA作用模式的探讨 | 第34-35页 |
·dsDNA修饰电极对MG与DNA作用模式的探讨 | 第35-37页 |
·孔雀石绿在DNA分析中的应用 | 第37-39页 |
·微分脉冲伏安法 | 第37页 |
·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37-38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38页 |
·线性关系及回收率实验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滴汞电极研究孔雀石绿与DNA的作用和分析应用 | 第43-53页 |
·实验部分 | 第4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二阶导数线扫极谱图 | 第44-45页 |
·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45-47页 |
·缓冲溶液的pH值和反应时间 | 第45-46页 |
·孔雀石绿的浓度选择 | 第46页 |
·仪器条件的优化 | 第46-47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47页 |
·线性关系及回收率实验 | 第47-48页 |
·共存物质对分析的影响 | 第48-49页 |
·结合比及结合常数的计算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吡哕红B的电化学性质及与DNA的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第53-69页 |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PB与DNA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 第54页 |
·dsDNA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PB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55-56页 |
·PB与DNA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 | 第56-57页 |
·电化学研究PB与DNA的作用 | 第57-64页 |
·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PB与dsDNA的作用 | 第57-58页 |
·循环伏安法研究PB与DNA的作用 | 第58-60页 |
·PB与PB-DNA的扩散系数 | 第60-61页 |
·PB与PB-DNA的标准速率常数K_s | 第61-62页 |
·DNA修饰电极研究DNA与PB的作用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相关学位论文题录 | 第72-73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73页 |
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