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论文

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学分析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绪论第12-4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14-23页
  (一) 国外关于中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研究第14-17页
  (二) 国内关于人民政协的研究第17-23页
 三、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第23-31页
  (一) 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缘起与内涵第23-28页
  (二) 基本理论:民主政治理论与政治组织理论第28-31页
 四、研究路径和分析框架第31-42页
  (一) 研究路径:现代国家建设第31-35页
  (二) 研究方法第35-36页
  (三) 分析框架第36-42页
第一章 人民政协的创建:统一战线的缘起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42-75页
 第一节 世界民主潮流与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发展第42-46页
  一、世界民主潮流的发展第42-44页
  二、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起步第44-46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理论第46-54页
  一、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第46-49页
  二、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第49-54页
 第三节 政治协商在三三制政权中的实践第54-63页
  一、三三制的起源与演进第55-59页
  二、政治协商实践的平台第59-63页
 第四节 民主党派第三条道路政治立场的转变第63-75页
  一、中间道路是走不通的第63-67页
  二、中共领导创建新政协第67-75页
第二章 过渡性政权形态的人民政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民主建政第75-131页
 第一节 第一届人民政协的召开第75-83页
  一、人民政协与建国程序的调整第76-81页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要义第81-83页
 第二节 机构、制度和角色:第一届人民政协的组织结构分析第83-109页
  一、机构因素:人民政协的结构支撑第84-97页
  二、制度因素:人民政协的运作规范第97-100页
  三、角色因素:人民政协的结构组合第100-109页
 第三节 统一战线特点的国家政权:第一届人民政协的政治功能建构第109-131页
  一、合作与协商:各级政权机构的建构第110-113页
  二、民主与团结:人民政协参与社会动员第113-121页
  三、统一战线特点国家政权的进步性与过渡性第121-131页
第三章 非权力形态的人民政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民主的扩大第131-158页
 第一节 全国人大的召开与宪法颁布:政治权力结构调整中的人民政协第131-138页
  一、人民政协参与政治权力结构调整过程第131-134页
  二、人民政协非权力形态的政治定位第134-138页
 第二节 政协章程的颁布:人民政协自身的组织机构与制度的调整第138-143页
  一、章程的颁布与政协职能的变更第138-139页
  二、政协组织机构与制度的调整第139-143页
 第三节 政治协商与党派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运行模式第143-158页
  一、政治协商方式的政治交流第144-149页
  二、党派监督方式的政治交流第149-158页
第四章 改革开放中的人民政协: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第158-189页
 第一节 现代国家建设内在的张力结构第159-171页
  一、政协章程的历次修改:稳定与变革的有效结合第160-166页
  二、政协政治定位的深化:统一战线组织、政党制度的重要机构与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第166-171页
 第二节 协商民主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独特价值第171-178页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协调机制第171-175页
  二、巩固与扩大国家一体化第175-178页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协商民主的发展空间第178-189页
结语第189-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203页
后记第203-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金属氧酸盐及新型多金属氧酸盐/二氧化钛复合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混凝—动态膜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