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预期违约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0-32页 |
第一节 预期违约的缘起 | 第10-12页 |
第二节 预期违约的基本概念辨析 | 第12-21页 |
一、预期违约的基本概念 | 第12-15页 |
二、预期违约的分类 | 第15-21页 |
第三节 预期违约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1-32页 |
一、对预期违约存在价值的早期争议 | 第21-24页 |
二、预期违约的法理解释 | 第24-26页 |
三、预期违约性质的理论解释 | 第26-28页 |
四、预期违约的制度价值 | 第28-32页 |
第二章 预期违约情形——预期拒绝履行 | 第32-54页 |
第一节 预期拒绝履行构成预期违约的条件 | 第32-39页 |
一、英国法下预期拒绝履行构成预期违约的条件 | 第32-36页 |
二、预期拒绝履行的撤回及限制 | 第36-38页 |
三、拒绝履行构成预期违约的举证责任 | 第38-39页 |
第二节 预期违约的救济 | 第39-44页 |
一、守约方选择解除合同 | 第39-42页 |
二、守约方选择不确认预期违约,放弃立即解除合同的权利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德国法下的预期拒绝履行 | 第44-49页 |
一、德国民法典的规定 | 第44-46页 |
二、德国新债务法对预期拒绝履行所涉问题的处理 | 第46-49页 |
第四节 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法对预期拒绝履行问题的规制 | 第49-50页 |
第五节 评析中国《合同法》对于预期拒绝履行的规定 | 第50-54页 |
第三章 预期违约情形——预期履行不能 | 第54-83页 |
第一节 英国法中预期履行不能 | 第54-59页 |
一、预期履行不能是否构成预期违约 | 第54-55页 |
二、预期履行不能构成预期违约之要件 | 第55-59页 |
第二节 美国法下的预期违约制度的不同之处 | 第59-64页 |
一、与英国法在预期拒绝履行方面的区别 | 第59-61页 |
二、与英国法在预期履行不能方面的区别 | 第61-64页 |
第三节 预期拒绝履行与预期履行不能之比较 | 第64-67页 |
一、违约方是否存在主观故意 | 第64页 |
二、在社会危害性方面存在差异 | 第64-65页 |
三、在能否构成“效率违约”方面存在区别 | 第65-66页 |
四、受损方是否享有承认或不承认对方预期违约的选择权 | 第66-67页 |
五、违约方是否享有撤回权 | 第67页 |
六、守约方能否得到充分的赔偿 | 第67页 |
第四节 大陆法系对预期履行不能的解决之道——不安抗辩权 | 第67-72页 |
一、不安抗辩权的基本理论 | 第67-70页 |
二、德国新债法对不安抗辩权的发展 | 第70-72页 |
第五节 英美法下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之比较 | 第72-75页 |
一、经济效率性与稳定性之别 | 第73-74页 |
二、积极主动与消极防御之别 | 第74-75页 |
三、总体制度构成衔接上的区别 | 第75页 |
第六节 我国《合同法》履行不能问题的评析 | 第75-83页 |
一、我国《合同法》较传统大陆法不安抗辩权的规定更科学 | 第75-78页 |
二、对我国《合同法》不安抗辩权制度的理解与应用 | 第78-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