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3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4-16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简要结论 | 第16-17页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8页 |
一、基金一般与证券投资基金 | 第17-19页 |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 第19-27页 |
三、证券投资基金研究的理论依托概述 | 第27-28页 |
第六节 证券投资基金研究现状简述 | 第28-32页 |
第二章 中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比较: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 第32-65页 |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 | 第32-38页 |
一、制度、制度构成与起源 | 第32-33页 |
二、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第33-37页 |
三、新的经济史观、制度与经济发展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属性与特征 | 第38-39页 |
一、证券投资基金:一种金融制度 | 第38-39页 |
二、投资基金制度的特征 | 第39页 |
第三节 美国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变迁与基金发展 | 第39-54页 |
一、证券投资基金制度产生的背景分析 | 第39-41页 |
二、证券投资基金制度的变迁过程 | 第41-46页 |
三、近年美国共同基金的发展与基金制度的持续自强化 | 第46-54页 |
第四节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变迁与发展 | 第54-59页 |
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引入的时代背景简析 | 第54-55页 |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制度的演进过程 | 第55-58页 |
三、中国基金制度的持续自强化与发展成就 | 第58-59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9-65页 |
一、中美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变迁的共性 | 第60-62页 |
二、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变迁模式的差异 | 第62-63页 |
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变迁的特点 | 第63-65页 |
第三章 中美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比较:基金制度的持续自强化研究 | 第65-107页 |
第一节 不完全契约理论简介 | 第65-71页 |
一、对不完全契约产生原因的认识 | 第65-66页 |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66-71页 |
第二节 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不完全合约分析 | 第71-85页 |
一、基金公司与一般商业公司的区别 | 第71页 |
二、公司治理与基金治理的区别与联系 | 第71-73页 |
三、公司治理与基金治理的研究现状 | 第73-76页 |
四、传统公司治理的缺陷 | 第76-77页 |
五、基金治理的不完全契约分析与对传统公司治理的超越 | 第77-85页 |
第三节 中美基金治理实践的比较研究 | 第85-104页 |
一、基金治理发展比较 | 第85-89页 |
二、基金治理的法律与监管环境 | 第89-90页 |
三、基金持有人与持有人大会 | 第90-92页 |
四、基金的发起人 | 第92页 |
五、董事、董事会与基金管理公司 | 第92-99页 |
六、基金托管人 | 第99-103页 |
七、影响基金治理的外部因素 | 第103-10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四章 中美证券投资基金黑幕比较:案例研究 | 第107-149页 |
第一节 美国共同基金丑闻 | 第107-126页 |
一、共同基金丑闻序幕的拉开 | 第107-108页 |
二、令人震惊的共同基金丑闻及其影响 | 第108-111页 |
三、美国共同基金丑闻的主要做法 | 第111-116页 |
四、完善基金治理的措施 | 第116-126页 |
第二节 中国的基金黑幕 | 第126-143页 |
一、“老基金的混沌” | 第126-128页 |
二、“新基金”的黑幕及其主要做法 | 第128-138页 |
三、难以理解的争论:中国的基金黑幕,是,还是不是? | 第138-143页 |
第三节 中美证券投资基金黑幕比较 | 第143-147页 |
一、操作手法 | 第144-145页 |
二、黑幕的影响及其处理 | 第145-146页 |
三、治理措施 | 第146-14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五章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149-163页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49-152页 |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特质与功能 | 第149页 |
二、不完全契约与我国契约型基金治理体系的重构 | 第149-151页 |
三、制度的实施与效用的发挥 | 第151-152页 |
四、片面扶持与基金“独大” | 第152页 |
五、基金组织形式的单一性与公司型基金发展的可能性 | 第152页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与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52-156页 |
一、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主体的市场化动作水平 | 第153-154页 |
二、全面、均衡地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 | 第154页 |
三、注重创新对基金业发展的推动力 | 第154页 |
四、积极推进基金治理体系的重构与基金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 第154页 |
五、重塑基金治理体系,建立可考证能追究的制度规范体系 | 第154-155页 |
六、充分培育外部治理力量,提高外部治理能力 | 第155-156页 |
七、基金证券市场发育不足与基金业扩张节奏的控制 | 第156页 |
第三节 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展望 | 第156-163页 |
一、基金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 第156-157页 |
二、制度建设更趋完善,基金运作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 第157-159页 |
三、业务范围将不断拓展,经营的差异化倾向逐渐显现 | 第159页 |
四、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分化日趋明显 | 第159-161页 |
五、封闭转开放:惊险的一跳! | 第161-162页 |
六、基础证券市场发育不足对基金业发展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后记 | 第171-172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172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