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7-20页 |
前言 | 第7页 |
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及研究发展历程 | 第7-8页 |
2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和培养 | 第8页 |
3 植物内生菌的基础研究 | 第8-12页 |
·环境因子对植物内生菌的影响 | 第8-9页 |
·对多样性的影响 | 第9页 |
·对内生菌生长代谢的影响 | 第9页 |
·植物内生菌的分布 | 第9-11页 |
·宿主植物种类分布多样 | 第9-10页 |
·内生菌自身种类分布多样 | 第10页 |
·内生菌在植物组织中分布多样 | 第10页 |
·内生菌的宿主专化性和组织专化性 | 第10-11页 |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的关系 | 第11-12页 |
·促进植物生长 | 第11页 |
·增强宿主植物抗逆性 | 第11-12页 |
·植物内生菌之间的关系 | 第12页 |
4 植物内生菌的开发和应用 | 第12-18页 |
·植物内生菌在医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 | 第12-18页 |
·抗生素的开发 | 第12-14页 |
·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开发 | 第14-16页 |
·抗糖尿病的活性物质 | 第16-17页 |
·抗疟原虫,结核类的活性物质 | 第17页 |
·免疫抑制剂 | 第17-18页 |
·抗氧化剂 | 第18页 |
·植物内生菌在涉农领域的开发和应用 | 第18页 |
5 立题依据 | 第18-20页 |
实验部分 | 第20-50页 |
第一章 活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20-34页 |
前言 | 第20页 |
1 材料 | 第20-23页 |
·菌株 | 第20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0-21页 |
·固体培养基 | 第20页 |
·种子培养基 | 第20页 |
·发酵培养基 | 第20-21页 |
·鉴定用培养基 | 第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 方法 | 第23-27页 |
·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23-26页 |
·发酵样品的制备 | 第23-24页 |
·活性菌株的模型筛选 | 第24-26页 |
·活性菌株的鉴定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抗肿瘤模型上的筛选结果 | 第27-31页 |
·在抗菌增效剂模型上的筛选结果 | 第31页 |
·菌株鉴定 | 第31-34页 |
第二章 菌株HCC81622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的研究 | 第34-50页 |
1 材料 | 第34-35页 |
·菌株 | 第34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34页 |
·固体培养基 | 第34页 |
·种子培养基 | 第34页 |
·发酵培养基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2 方法 | 第35-38页 |
·活性物质筛选的总流程图 | 第35-36页 |
·样品的发酵 | 第36页 |
·种子制备 | 第36页 |
·玻璃罐发酵培养 | 第36页 |
·发酵液的预处理的探索 | 第36-37页 |
·薄层层析法(TLC)的探索 | 第37页 |
·显色方法的探索 | 第37页 |
·展开体系的探索 | 第37页 |
·组分分离的探索 | 第37-38页 |
·组分初步分离 | 第37-38页 |
·粗品的进一步纯化 | 第38页 |
·样品的理化性质及化学结构解析 | 第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9页 |
·菌株的发酵培养特征 | 第38-39页 |
·发酵液的预处理 | 第39-40页 |
·薄层色谱法(TLC)探索的结果 | 第40-41页 |
·显色方法探索的结果 | 第40-41页 |
·展开体系的选择 | 第41页 |
·硅胶柱分离的结果 | 第41-42页 |
·粗品纯化的结果 | 第42-49页 |
·化合物A的纯化 | 第42-45页 |
·化合物A2的纯化 | 第45-46页 |
·化合物B的纯化 | 第46-49页 |
4 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8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