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结构论文

卸荷对地下建(构)筑物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1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3-20页
  1.2.1 基坑回弹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3-15页
  1.2.2 基坑开挖对地下管线影响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5-19页
  1.2.3 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影响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9-20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第20-21页
第二章 隧道的纵向刚度分析第21-43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隧道纵向结构模型第21-24页
 2.3 轴向等效刚度连续模型第24-35页
  2.3.1 等效模型原理第24-25页
  2.3.2 预应力对结构纵向刚度的影响第25-26页
  2.3.3 隧道纵向等效拉压刚度第26-29页
  2.3.4 隧道纵向等效弯曲刚度第29-35页
 2.3 隧道参数对纵向刚度的影响第35-41页
  2.3.1 基本资料第35-36页
  2.3.2 衬砌环宽对纵向刚度的影响第36-38页
  2.3.3 管片厚度的影响第38-39页
  2.3.4 连接螺栓的影响第39-40页
  2.3.5 隧道直径的影响第40-41页
 2.4 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下方建(构)筑物对上方卸荷的响应第43-59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隧道的卸荷附加应力第43-51页
  3.2.1 上方卸荷的力学简化第43-44页
  3.2.2 集中力下的土体附加应力第44-46页
  3.2.3 均布荷载下的附加应力第46-50页
  3.2.4 荷载分布参数对α_z影响分析第50-51页
 3.3 隧道的纵向变形分析第51-56页
  3.3.1 隧道的纵向结构分析第51-53页
  3.3.2 隧道纵向变形特性第53-56页
 3.4 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第56-57页
 3.5 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卸荷对地下建(构)筑物的影响分析第59-80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残余应力法第59-64页
  4.2.1 计算深度和卸荷应力平均值的讨论第60-61页
  4.2.2 卸荷模量的讨论第61-64页
 4.3 时间效应对基坑回弹的影响第64-66页
 4.4 空间效应对基坑回弹的影响第66-67页
 4.5 卸荷试验第67-73页
  4.5.1 试验方法第68-69页
  4.5.2 试验结果第69-73页
 4.6 工程实例第73-78页
  4.6.1 工程概况第73-74页
  4.6.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第74-75页
  4.6.3 地基加固与基坑开挖情况第75-77页
  4.6.4 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第77-78页
 4.7 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施工工艺控制研究第80-97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施工工艺探讨第80-87页
  5.2.1 工程概况第80-81页
  5.2.2 场地加固第81-83页
  5.2.3 开挖工艺第83-85页
  5.2.4 抗拔桩的设置第85-87页
 5.3 施工工况的有限元模拟第87-95页
  5.3.1 模型的建立第87-89页
  5.3.2 地基加固效果的模拟分析第89-91页
  5.3.3 抗拔桩性能对坑内回弹的影响第91-92页
  5.3.4 不同开挖分块对坑内回弹的影响第92-95页
 5.4 信息化施工第95-96页
 5.5 控制效果及建议第96-9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97-100页
 6.1 主要结论第97-99页
 6.2 建议第99-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阿否定用法异同对比分析
下一篇:高精度信号处理技术在激光多普勒测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