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2页 |
·矿井通风系统分析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模糊优化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计算机技术在矿井通风中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矿井通风系统决策优化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 第14-23页 |
·影响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决策的模式 | 第14-15页 |
·复杂性模式 | 第14-15页 |
·不确定性模式 | 第15页 |
·矿井通风系统决策优化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 第15-19页 |
·矿井通风系统评判因子的确定的原则 | 第16页 |
·矿井通风系统决策优化评判因子的确定 | 第16-17页 |
·矿井通风系统评判指标及其数学描述 | 第17-19页 |
·非结构决策分析单元系统因素权重的求解原理 | 第19-23页 |
·权重的求解方法的选取 | 第19-20页 |
·基本单元系统因素权重的求解原理 | 第20-23页 |
3 矿井通风系统模糊优选理论模型 | 第23-32页 |
·概述 | 第23页 |
·模糊优选的理论模型 | 第23-27页 |
·模糊决策矩阵 | 第23-25页 |
·模糊优选模型 | 第25-26页 |
·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模型合理分析 | 第26-27页 |
·模糊优选模型与综合评判法的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基于模糊优选的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28-32页 |
·多层系统模糊优选原理 | 第28-29页 |
·模糊优选系统与BP神经网络对应关系 | 第29-30页 |
·模糊优选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30-32页 |
4 矿井通风系统分析 | 第32-42页 |
·矿井通风系统概述及影响因素解析 | 第32-34页 |
·矿井通风系统的特点 | 第32页 |
·矿井通风系统分析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矿井通风系统的风流稳定性分析 | 第34-37页 |
·风路稳定性 | 第34-36页 |
·网络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矿井通风网络结构合理性分析 | 第37-38页 |
·矿井通风阻力分布合理性分析 | 第38-39页 |
·用阻力递增法求最大阻力路线 | 第38-39页 |
·矿井通风阻力分布 | 第39页 |
·矿井主通风机稳定性分析 | 第39-42页 |
·主通风机合理性工况点分析 | 第39-40页 |
·多台主要通风机的相互影响分析 | 第40-42页 |
5 矿井通风系统分析与优化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 第42-57页 |
·系统开发的需求分析及开发原则 | 第42-44页 |
·系统开发的需求分析 | 第42-44页 |
·软件系统设计开发原则 | 第44页 |
·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4-47页 |
·软件系统开发工具 | 第44页 |
·软件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第44-46页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46-47页 |
·矿井通风系统分析子系统开发 | 第47-52页 |
·通风网络角联分析模块 | 第47-49页 |
·阻力分布合理性分析模块 | 第49-51页 |
·通风网络结构分析模块 | 第51-52页 |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子系统开发 | 第52-56页 |
·模块功能简介及程序流程 | 第52-54页 |
·软件界面及说明 | 第54-56页 |
·软件的使用环境与测试 | 第56-57页 |
·软件的使用环境 | 第56页 |
·软件的测试 | 第56-57页 |
6 应用实例 | 第57-70页 |
·平顶山八矿矿井概况 | 第57页 |
·平顶山八矿通风系统分析 | 第57-61页 |
·模糊优选神经网络的应用 | 第61-70页 |
·二水平通风系统方案的拟定 | 第61-63页 |
·各方案指标的参数值的确立 | 第63-66页 |
·模糊优选神经网络的优选过程 | 第66-68页 |
·模糊神经网络与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结果分析比较 | 第68-7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