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第9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9-10页 |
第二章 蠕虫相关研究 | 第10-33页 |
2.1 蠕虫概念 | 第10-13页 |
2.1.1 定义 | 第10页 |
2.1.2 功能结构 | 第10-11页 |
2.1.3 工作机制 | 第11页 |
2.1.4 与木马、病毒的区别 | 第11-12页 |
2.1.5 蠕虫危害 | 第12-13页 |
2.2 蠕虫的扫描策略 | 第13-16页 |
2.2.1 有选择的随机扫描 | 第13-14页 |
2.2.2 可路由的扫描 | 第14页 |
2.2.3 分解扫描 | 第14页 |
2.2.4 混合扫描 | 第14-15页 |
2.2.5 强力扫描 | 第15页 |
2.2.6 DNS扫描 | 第15页 |
2.2.7 完全扫描 | 第15页 |
2.2.8 蠕虫扫描方法的比较 | 第15-16页 |
2.3 蠕虫的分类 | 第16-22页 |
2.3.1 目标发现 | 第16-18页 |
2.3.2 运输方式 | 第18-19页 |
2.3.3 激活方法 | 第19-20页 |
2.3.4 负载 | 第20-21页 |
2.3.5 攻击者 | 第21-22页 |
2.4 蠕虫的典型攻击过程 | 第22-25页 |
2.4.1 感染 | 第22页 |
2.4.2 传播 | 第22-23页 |
2.4.3 执行负载 | 第23页 |
2.4.4 Sasser(震荡波)分析 | 第23-25页 |
2.5 网络蠕虫的传播模型 | 第25-28页 |
2.5.1 Simple Epidemic Model | 第25-26页 |
2.5.2 Kermack-Mckendrick模型 | 第26-27页 |
2.5.3 SIS传播模型 | 第27页 |
2.5.4 Two-Factor模型(双因素传播模型) | 第27-28页 |
2.5.5 其他 | 第28页 |
2.6 当前蠕虫检测的主要方法 | 第28-33页 |
2.6.1 基于ICMP目的不可达报文的蠕虫早期检测系统 | 第29-30页 |
2.6.2 基于GrIDS的网络蠕虫检测 | 第30页 |
2.6.3 基于 PLD硬件的检测和防御 | 第30页 |
2.6.4 监视和早期检测蠕虫 | 第30-31页 |
2.6.5 检测多种蠕虫扫描技术的有效框架和算法 | 第31页 |
2.6.6 实时检测蠕虫系统的设计 | 第31页 |
2.6.7 自动化、分布式蠕虫特征检测系统 | 第31页 |
2.6.8 基于蜜罐的蠕虫检测系统 | 第31-32页 |
2.6.9 检测方法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本地化网络蠕虫预警系统研究 | 第33-40页 |
3.1 蠕虫预警机制的原理性分析 | 第33-35页 |
3.2 蠕虫预警方法及算法 | 第35-37页 |
3.2.1 蠕虫预警判定方法 | 第35页 |
3.2.2 特征检测算法 | 第35页 |
3.2.3 一对多通信模式检测算法 | 第35-36页 |
3.2.4 基于通信链的因果通信模式检测算法 | 第36页 |
3.2.5 利用蜜罐检测蠕虫的算法 | 第36-37页 |
3.3 网络蠕虫预警系统的结构模型 | 第37页 |
3.4 蠕虫预警系统的处理流程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网络蠕虫预警原型系统设计 | 第40-52页 |
4.1 系统概要设计 | 第40-43页 |
4.1.1 模块划分及功能介绍 | 第40-41页 |
4.1.2 系统结构图 | 第41-42页 |
4.1.3 系统特点 | 第42-43页 |
4.2 蠕虫检测程序设计 | 第43-44页 |
4.2.1 程序功能 | 第43页 |
4.2.2 内部接口设计 | 第43-44页 |
4.3 控制中心程序设计 | 第44-49页 |
4.3.1 功能设计 | 第45页 |
4.3.2 流程逻辑 | 第45-47页 |
4.3.3 接口 | 第47-48页 |
4.3.4 数据库结构 | 第48-49页 |
4.4 蠕虫预警系统实现效果 | 第49-51页 |
4.4.1 通信链模式演示 | 第49-50页 |
4.4.2 花瓣模式演示 | 第50-51页 |
4.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